第170章 大世之争(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百人,杀神军..”  

“九峡峰一破,整个天川益州对我方而言,将再无天险可守,三十二万的敌军,是敌方最后的有生力量,剩余的兵力更不可能组成有效的防御力量,剩下的郡县,最多不过半个月,便可全部收复。”  

诸葛默沉思了一会,又继续说道,“天川益州局势基本已定,接下来,我们将要面对的,将是整个烈汉皇朝世家门阀,各路诸侯的反扑。”  

“以前,我尽量避免成为像天道军与南荆王那样的人物,与天下世家为敌,没想到,终究会走到这一步。”  

秦渊叹息一声。  

不过,现在不是后悔的时候,当秦渊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起,便想到了后果。  

“通知马飞腾,边城,安鹰臣三方,让他们最近收缩阵营,就地防守,九峡峰的消息一旦传播出去,必然会引起波澜,恐怕过不了几天,他们便会受到各方诸侯的猛烈攻击。”  

秦渊对诸葛默说道。  

三路北羌军,在这段时间里面,强势出击,占据了很大的地盘。  

其中有不少的城池,都是属于各路诸侯的。  

要是在之前,各诸侯知道北羌军背后,乃是秦渊,哪怕是利益受到侵犯,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睁,尽量不与秦渊发生正面冲突。  

更多的是愿意割让城池,换取一时的风平浪静。  

但是,秦渊公然‘违背’先天条约,击杀包括李鸿历在内的七位泰山盟约成员,强势攻破九峡峰,占领整个天川益州,无疑会引起所有世家诸侯势力的敌对。  

甚至,为了对付秦渊,会掀起一轮像讨伐天道军一般,讨伐‘暴秦’的诸侯联军。  

对此必须做出妥善的应对计策才行。  

实力是一方面,秦渊自认不输于任何一方诸侯,可是敌人可不仅仅只是一方诸侯。  

这一次的规模,甚至超过了以前的天道军。  

对付天道军之时,可以说泰山盟约根本都没有出现,天道军一方的三宗宗首,也没有亲自下场。  

可是这一次,单单是秦渊此次出手,便斩杀了七位泰山盟约的成员,加上之前的魏昭文,已经达到了八位。  

两者,根本不是在一个层次的。  

这一次,甚至会爆发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先天之战。  

“好的主公。”  

诸葛默应道。  

早在昨天,秦渊下定决心,撕裂条约之后,诸葛默便将消息传递给三路北羌军。  

“主公,接下来您是打算主持天川益州之事,还是前往中原之地,准备接下来战事。”  

诸葛默又问道。  

“先处理天川益州之事,让杀神,玄雍,玄武,青龙四大军团,全面出击,以最快的速度,收复整个天川益州的城池,城镇,任何一处关卡与要塞。”  

秦渊思索了一会,说道。  

虽然拿下了九峡峰,可是获得的气运值并不多,只有两千点而已,并不多。  

秦渊之所以敢撕裂条约,与天下所有世家为敌,靠的自然是气运系统。  

‘这一次拿下天川益州,气运值应该能够突破至十万点了。’  

秦渊坐在太师椅上,喃喃自语道。  

兵种系统,是在秦渊气运值累积至一万点的时候开启的。  

让秦渊能够不断的兑换高阶的精锐兵种,才让秦渊的势力扩张得如此之快。  

而名将系统,则需要气运值累积至十万点,才能正式开启。  

届时,系统将会开启名将系统,秦渊也能够兑换出新的武将,手底下不再只局限于白起与蒙恬。  

对于现在的秦渊而言,可谓是兵多将少。  

可堪大用的将领,屈指可数,想找到对自己忠心不二的将领,那更是少之又少。  

秦渊所在的秦家,毕竟只是名门家族而已。  

哪怕是族中最优秀的人才,连后天境界都没有,想担任一军主帅,还差得很远。  

而名将系统,将能解决秦渊面临的这个问题。  

特别是接下来,有可能正面硬杠泰山盟约。  

按诸葛慧所说,泰山盟约至少还有二十八位先天级别战力的成员。  

秦渊一方,还只是个位数的先天战力。  

特殊兵种虽多,可毕竟不是真正的先天,若只是面对少数的先天战力,爆发一两次先天之威,倒是没有什么问题。  

可问题是,无法持久性作战。  

像天羿神射手,最多爆发出两次先天之威的力量,然后就会面临体力耗尽的问题。  

若是一对一百天羿神射手的话,敌人的先天战力,只要抵御住两次先天之威的攻击,便能够将天羿神射手击败。  

“好的。”  

诸葛默点点头,然后又做出一番战略计策。  

除了处于天川益州的四大军团之外,其余的几大军团,皆从西雍凉州出兵,前往前线,准备战斗。  

另外,便是继续从北羌族中,征兵二十万,以应对接下来的战争损伤。  

哪怕是强如秦渊一方,军队士兵强悍无比,兵甲精良,还有战神阁这类辅助神器相助,可战争毕竟是战争,总有会所伤亡,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哪怕是此次九峡峰之战,秦渊等先天强者出手,奠定了胜势,可彻底拿下敌人,攻下要塞,也阵亡了一万多人。  

九峡峰一战,消息迅速的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  

当各方势力看到消息的那一瞬间,第一个想法便是不可能!  

堂堂七大先天战力,三十万大军,背靠天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