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大军北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城门大开,可却显得空荡荡的,除了少数好奇的百姓,在城门闲逛了一会,又回到了城内。  

轰轰轰!  

一台台巨型投石车,攻城车,如同洪荒猛兽般,行走在街道中,巨大的齿轮在地面留下了长长的齿痕。  

而每一台投石车,只需要十人,便可以将之推动,速度并不慢,比一般马车行进速度差不多。  

这下,惊动了许多百姓,围观着一头头战争巨兽,缓缓的驶出明武城。  

许多人朝着投石车指了指,称其中某一个部件,是他们连夜制作出来的。  

“主公,秦迩将军传来消息,黄崖岭一战,玄武军团配合杀神军龙鳞军,三大军团全歼敌军两万三千人,缴获战马两万匹,其中一万五千匹命人带回明武城。而他本人率领玄武军团,白起将军率领杀神军团,继续北上。”  

“恒脉山传来消息,杀敌两千一百三十人,全歼敌军。”  

“奇峰道传来消息,遭遇北羌逃兵一千二十人,全歼。”  

“......”  

“此战,一共消灭北羌敌军十一万七千五百人,收获战马七万七千匹,黄金三千一两,白银十万两千两,铜钱武器衣甲不计其数......”  

诸葛默静静的汇报着情报,“明武城内,勾结外敌者三十八人,涉及八个家族,两个商会,一个钱庄......全部抄家。”  

“看来,这一个月的封城,取得的成效还不错。”  

秦渊满意的笑着。  

若是一个月前,恐怕连北羌人五万敌军都消灭不了。  

可是,仅仅今天一战,便杀敌十一万七千多人,若是加上这一个月的战果,杀敌数量在十五万左右。  

十五万啊,几乎是秦渊大军的两倍了。  

“这只是初步胜利,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整个武威郡。”  

秦渊说道,虽然取得了这一战的胜利,可他们打的是防守战,除了战马算是不错的收获之外,其他的收获并不多,特别是地盘。  

接下来,要占据其他城市,收纳百姓,才能够让自己势力得到快速的发展。  

大军北伐,将被北羌人占领的城池,收复回来,才算是获得真正的战果。  

北羌大军在明武城折损了十五万,绝对是伤筋动骨,甚至是抽调了各地的力量,以及草原诸多部落的兵力。  

所以,武威郡城内的城池防守力量,此时必然是十分空虚。  

“北羌敌军占领的县城,按计划攻占,顺序依次是北林城,古凉城,上坯城,西墉城,天昌城,最后是武威郡城。”  

“此次进入武威郡城的北羌马氏一族,主要分为两派,马庆彪一派被我方歼灭,已无反击之力,另一派则是马飞腾一派,他们的大军主力在攻略金城郡,应该无力回援。”  

“除了武威郡城,可能镇守不少北羌军,其余几座县城,城池空虚,就算有守军应该也不多,只要我们的速度够快,便能够趁着敌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以雷霆之势,将之收复。”  

诸葛默分析道,沉思了一会,“另外,南边的天山县城,已经落入天道军的掌握之中,而且开始攻占繁阳城,繁阳城多次派出使者,向我方求助,要不要支援?”  

“繁阳城?这么久了还没有被攻占。”  

秦渊倒是有些意外,虽然繁阳城之前便回信说投靠他,可秦渊根本没当一回事,只是捐助了一批粮草资源,希望他们能够多坚持一段时间。  

“天道军并非无法攻下繁阳城,而是不想拿下,否则繁阳城根本撑不到一个月时间。”  

诸葛默说道。  

天道军北伐军十分强悍,跟北羌人不同,不在于精锐,而在于数量多,人人皆可为士兵,几乎都是民兵,。  

可是自从占领了西平郡之后,并没有像之前那么出动大军。  

至于天山城,则是主动向天道军投降,而不是被攻陷占领。  

天道军在占据了天山城之后,也没有像之前一样强势,只派出一小部分兵力,不断的袭扰繁阳城。  

此举,并非是忌惮秦渊势力,而是忌惮于北羌人,留下繁阳城,与北羌人也有一个缓冲的空间。  

如今的天道军整体局势并不好,几乎受到所有烈汉世家的攻击,形势是一天比一天差。  

现在天道军的北伐大军,不仅没有得到内部的支持,反而要往中原地带派兵增援。  

同时,不得不暂缓了扩张的计划,转而开始消化地盘势力,不断的征兵,转化为军事实力。  

“天道军啊,迟早会讨伐他们的。”  

秦渊沉思了一会,天道军作为叛军,秦渊身为朝廷官员,必须出兵讨伐。  

一方面是积累功勋,向朝廷邀功,可以提升官位。  

虽然如今的朝廷日渐衰败,可依旧是正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特别是朝廷气运虽然在消散,依旧还有不少。  

若是能够再提升官职,得到朝廷的册封,同样能够获得不少气运,这也是获得气运的途径之一。  

另一方面,讨伐天道军,还可以提升秦渊的声望与名声,以最快的速度扬名天下,不仅是方便自己的地盘统治,也是为了未来争霸天下,奠定基础。  

有时候,声望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否则,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人,当他们的统治者,别说是老百姓,那些世家首先不会答应。  

秦渊哪怕不需要世家势力的支撑,可也不想让他们全部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