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见诸葛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诸葛默,带领一众族兄弟,见过明武县令,秦家家主!”  

诸葛默朝着秦渊拱了拱手,打量着上座那位比他还小的少年,不卑不亢。  

“请坐!”  

秦渊同样打量着他们。  

虽然他见过不少读书人,可是两者的气质却是完全的不同。  

寒门子弟出来的人,行为举止都比较谨慎,时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而世家子弟,则有种胸怀天下的抱负与坦荡的气度,两者的气质显而易见。  

哪怕是沈利文和沈利武,担任县衙官职多年,可是面对秦渊时,仍然少不了一丝拘谨,生怕犯了什么错。  

“你们来自南阳诸葛世家。”  

当秦渊听到诸葛世家来人时,他可是十分惊讶的。  

既然以世家之称,那这个家族可不简单,放在整个烈汉天下,都是鼎鼎有名的。  

名门望族,世家门阀。  

要知道,哪怕是秦渊所在的秦家,也不过是名门家族而已。  

在名门的上面,还有望族,之后才是世家。  

而且,世家与门阀相差不大,门阀一般都是有人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的,如三公九卿,而世家则是比较少,或者这一代没有,但必须在当地具有极大的影响性,至少是能够影响一州之地,才称得上是世家。  

秦渊曾经想过,乱世已至,哪怕是隐世家族皆会纷纷出世,对于如今展露头角的诸侯进行压注,择一方明主辅佐。  

若是能够辅佐真命天子,登基皇位的话。  

那么这一个世家,必然会成为新朝的豪门家族,从世家晋升为门阀未必不可,重新掌握到世间的权势。  

虽然许多名门望族,世家门阀,在烈汉中的地位都不低,可是并不是每一个家族,都能够拥有官位的。  

当然,普通的官员,那些世家门阀也看不上眼。  

他们的目光,只聚集在那张龙椅,以及朝堂之上的位置。  

如同地方的县令太守,根本无法吸引起他们的注意。  

只有权倾一世的权臣,封侯拜相,才能够让他们满意,并且甘愿付出足够的代价。  

若是顺利辅佐一位新帝,创建新的皇朝,那就是真正的开国功臣。  

只要不犯下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那么家族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将会一直保持繁荣昌盛,后代子弟世代为官,享受荣华富贵。  

“是的。”  

诸葛默微微点头,这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可是他打量了秦渊一番之后,心中起疑,这位秦县令似乎没有特殊的地方。  

作为世家子弟,平时便修炼了诸葛家的观天之法,不仅可观天象,还可看人的命运。  

特别是他对于气运,冥冥之中有所感应,可是秦渊的身上并没有,或者说极少,跟普通人差不多。  

至于跟那些崭露头角的诸侯相比,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哪怕是他带来的几位家族子弟,任何一人都比秦渊的气运高。  

每个人都有气运,只不过多少的问题,如同普通人,气运极低,一辈子都只能当平民百姓。  

如同他们家族子弟,气运通达,未来升官发财轻轻松松,甚至是封侯拜相。  

“不知你们此行的目的?”  

秦渊哪怕心中有所猜测,依旧问道。  

“我等听闻秦公拥有潜龙之姿,是乱世中难得的明主,可是今日一见,却是有些失望,秦公的气运并没有传闻中那么...高,恐怕难以与诸侯逐鹿中原。”  

诸葛默倒是直接,没有丝毫的掩饰。  

秦渊看着他,不由一笑,既然烈汉皇朝有修炼之武者,那必须有各种能人异士,眼前这位诸葛默便是其中一员。  

秦渊的气运跟别人不一样,因为他拥有系统,气运能够转化为某些物品。  

至于气运值,秦渊确实是极少,因为他刚刚兑换了炼体九淬,消耗了一百点,如今只剩下六点,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虽然秦渊的气运值可以数值化,同时,也代表了气运值在这片天地中,是确确实实存在。  

自己有气运值,别人也有气运,只不过无法像秦渊这种数值化与兑换物品,而是由这片天地位面,给予他们一些机遇机缘。  

“气运这东西,玄之又玄,谁又说得准呢。”  

秦渊轻轻摇了摇头,同时,看来这世间也有气运一说,甚至如诸葛默这种异士,能够看透一个人的气运。  

“是啊。”  

诸葛默轻叹一声,原本投靠秦渊的想法也打住了,跟身边几人窃窃私语。  

秦渊看着诸葛默一行人,似乎是看出了他们的犹豫,倒也没说什么。  

若是自己没有消耗气运值的话,恐怕也有两百多了吧,当然,跟那些占据一州一郡之地的诸侯,也没得比。  

秦渊能够猜测到,诸葛默原本便是想来投靠他,辅佐他这位‘潜龙’,结果,见面不如闻名,所以此时便犹豫了起来。  

此时,诸葛默等人都在怀疑猜测,得到情报是否有误。  

当时长老告诉他们在西雍凉州,有导致天地异象之人,是一位‘潜龙’。  

如今看来并非是秦渊,而是另有其人。  

“我们一路长途跋涉,希望能够在明武城,歇息几天,并游览一番明武城风景,不知秦县令......”  

诸葛默想了一会,说道。  

“当然,随便住随便玩,不过,明武城如今的局势,相信你们应该了解一点,过不了多久,便遭遇到北羌族的威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