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 亲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会很大。至于肉....事实上如今大唐最大的牲畜家禽贩子,就是他这个皇帝。当年东宫走草原的商队,甚至自己买下了很大一块草场放牧,吃尽了每一分利润。  

百姓的要求其实很简单,有米有肉,就是过年。  

紧张的救灾活动,在腊月中旬就趋于平静了。而到了除夕的这一天,李承乾不仅照例下令取消了宵禁,甚至连宫门的禁制也解除,方便宫门内外的一家人凑在一起过除夕。  

而太极殿,已经被留在长安整整一年的藩王公主们,再一次齐聚。  

在姑姑叔叔弟弟妹妹们跪迎中,李承乾坐到了首位,开口道:“平身吧,父皇母后今年不在,除了他们,皇族各家的代表,基本都聚集在这里了。”  

等到众人纷纷就座,李承乾继续说:“今天年宴,朕有两件事需要宣布。第一件事,就是云王李恪,进阶亲王。”  

李承乾此言一出,满堂皆惊,就是本来已经拿起筷子等着皇帝动筷的李恪,都吓傻了,筷子就那么滑落,掉到了地上。  

亲王啊!  

这是皇族王爵中最高等级的一个,地位仅次于皇帝。一般情况下,只有皇帝的胞弟,比如李泰李治能够获得,甚至,历朝历代不乏胞弟也没办法获得亲王爵位的情况。  

至于胞弟以外的皇弟获得亲王封号的,也不是没有。皇子的生母如为妃嫔,则视亲王封号尊封为某王太妃或某国太妃,随亲王就藩封国。可是,这是汉朝才发生过的事情。如今,李恪竟然就有幸获得了亲王的封号?  

获得了这个封号,封地相比较之下都没那么重要了。要知道,亲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可世袭,诸子都会被封为郡王,这便宜占的!  

众王爷,尤其是李祐等人,都不由自主的向李恪投向嫉妒的眼神。这个亲王封的,说明皇帝心目中是把李恪当成是胞弟看待的啊!  

反观李恪,反而没有一点欣喜的表情,离席而出,毫不犹豫的跪倒在地:“得皇兄厚爱,臣弟感激不尽,但是,亲王不可轻封,还请皇兄收回成命。”  

李承乾笑而不语,李泰则端着一杯酒走出来,站到李恪的一侧蹲下说:“什么感激不尽,什么厚爱的,皇兄封你为亲王,你谢恩就是了,推辞个什么。要我看啊,这杯酒,一口气灌下去,就是最好的答复了!”  

愣愣的接过李泰递来的酒杯,李恪却还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见状,李承乾笑道:“李恪,你以为亲王这个爵位,是朕想封就能封的吗?如果你是一个混吃等死,对皇族,对大唐丝毫贡献没有的人,哪怕你是朕的胞弟,也得不到亲王封号的。  

且不说你现在执掌武院,就职以来从未出差错,就是当初举世攻唐期间,连败薛延陀和铁勒,就是大功。九江皇姑,执失思力将军应该跟你讲过这一战的不容易吧。”  

九江公主作为大长公主,也站出来说:“回陛下,是的。夫君本就为突厥人,所以对薛延陀和铁勒都很了解。论战力,他们都不弱于突厥,铁勒一直以来跟大唐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才没有开战。  

草原作战不同于守城攻城战,火药武器能够起到的效果很小。当初得知云王大获全胜以后,夫君只说了四个字:  

‘太难得了’!”  

听到九江公主的话,那些看向李恪羡慕的目光顿时黯淡了许多。  

执失思力也是悍将,而且最是了解草原。既然他都说这一战打的很艰难,那就是真的难啊!大唐重量最大的就是军功,李恪有军功傍身,晋升亲王,似乎不是什么情理之外的事情。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见皇兄还是无动于衷,李愔端着酒杯站出来,跟随着跪倒在地道:“皇兄,云王皇兄太惊讶了,以至于口不能言,臣弟代他谢过皇兄恩典!”  

李愔觉得自己这一跪是应该的,母凭子贵,皇兄得以封为亲王,母妃也能跟着晋升为云王太妃,跟随孩子就藩,也顺理成章了。  

见弟弟都站出来给自己找台阶了,李恪赶紧说:“多谢皇兄!”  

说完,兄弟俩一起将杯中的酒喝掉了。  

见李恪接受了,李承乾才笑着还了一杯酒。  

等到李恪等人全部回到座位上,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高兴起来。年宴开始就有人捡了大便宜,别忘了,皇帝要公布两件事呢。  

尽管只剩下了一个机会,僧多肉少,但是越是低概率,才越让人兴奋不是?  

看着眼前众人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李承乾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你们要真干了正事儿,比如李愔李祐这样的,摆出这副表情也就罢了,怎么你们也这样?  

清清嗓子,在众人的期待中,李承乾开口了:“在说第二件事之前,朕要先找几个人问问事情,李元轨,你出来。”  

席位中,李元轨摸不着头脑的站了出来,拱手施礼。直起身以后,他还是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点名,他自知没有碰到好事儿的资格啊。  

看着惴惴不安的李元轨,李承乾叹息道:“李元轨,你历经两朝,皇爷爷宠爱于你,父皇也很欣赏你,甚至,还赐婚,将魏征的女儿许配给你。  

皇爷爷过世的时候,你哀痛过礼,在灵柩前哭晕了过去,被人称赞,后被加封五百户。就是朕即位之前,也被父皇叮嘱好好关照你。你来告诉朕,父皇待你不薄吧。”  

明显听出皇帝弦外之音的李元轨,赶紧跪倒在地说:“回禀陛下,太上皇待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