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闹(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征杜如晦他们,孤这封奏折,不用他们审核了。然后,把这封信,速度送到万年县县令那里。”  

李涧拱手领命,转身就速度的跑走了。  

万年县县衙周记之当万年县县衙也有十二年的时间了,当初何寿被提拔为丹州刺史以后,就是他接替了万年县县令的位子。在一个县令的位置上做了十多年没能升迁,周记之却始终没有怨言。  

伴随着长安这些年的发展,不仅仅长安城富裕了,连带着万年县、蓝田县等临近的县,也跟着富裕起来。特别是万年县,一些舍不得钱在长安购置房产的商人,都会到万年县来定居。以前还是黄土街道半边房子的万年县,得益于此,如今繁华程度已经不亚于长安城外城了。  

袄教等教派,想要在万年县立庙,如果事先知道的话,他是肯定不会允许的。但是,令人气愤的是,这些教徒用的是胡商的名义,用大价钱拿下了一块地,而且一租就是二百年。  

二百年的租金啊!万年县这些年来对税收的贡献都没有这么多!为利益所驱,他才鬼使神差的答应了下来。可是,契约签订了,地方划出去了,才发现这些胡人是教徒,买地是要用来建造寺庙的。他上门去理论,结果被对方以“我们是胡人,我们的建筑不归大唐管”为由,被推脱了。  

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上报朝廷,拼着头顶的乌纱帽不要,他也要阻止这些胡人。  

早上递交的奏折,没想到傍晚就得到了回复。  

千恩万谢的送走天使后,回到卧室,打开奏折,看了一遍,看了两遍,看了第三遍。  

第三遍看完,周记之热泪盈眶,趴在桌案上,久久不能平复心情。  

周记之的妻子周王氏甚至妇人不能掺和政事,可是,夫君如此痛哭,尚是至交好友病故的那一次,联想到胡人的事情,她怀疑,可能是夫君的官位要保不住了。  

匆匆的从屏风后面走出,坐在周记之的身边,一边帮着拍背,周王氏开口道:“夫君,你我草芥出身,您为官多年,爱民如子,祖宗亲戚已经够荣耀的了。就算这一次马失前蹄,也不过是重归田舍翁而已,您为何痛哭至此?”  

周记之好不容易喘匀了气,拿起奏折和李承乾夹在其中的白纸,随手丢进了火盆,点着了。  

看着跳动的火焰,周记之深吸一口气道:“我不是因为乌纱帽丢了哭泣,而是为十几年的辛苦有人看在眼中而哭泣。你去后宅,叫孩子们都收拾收拾,明天开始,搬到由忠兄的家里借住,他们好不容易靠上了学堂,先生说他们完全能考入学院,咱俩离开长安,不能把孩子给耽误了。”  

听到这话,周王氏也不由得泪流满面,看样子,夫君这官位是真的保不住了。  

目送着妻子离开,看着火盆里跳动的火焰,周记之反而笑了出来。跟李承乾的吩咐不同,在他评语的后面,魏征和杜如晦还是固执的在奏折上写了评语,并在白纸加上了门下省和尚书省的印鉴。虽然缺失吏部的引信,但是周记之觉得,这三个印鉴和评语已经够了。  

万年县县令,不干就不干了!  

见奏折和承载着三份印鉴的白纸,已经被烧成灰烬,周记之走出了书房。  

县衙内,捕快们早就等的不耐烦了。不只是他们,就连万年县的百姓都觉得,胡人的庙开在万年县,这是让祖宗都蒙羞的事情,必须阻止才行。  

见县老爷走了出来,捕快们都抄起了手里的木棍,静静的等候命令。  

看着已经不耐烦的捕快们,周记之笑道:“胡子的庙,朝廷不承认!那么,他们就开不下去!不过,如果只是让他们开不下去,本官难解心头被骗之恨啊!这个县令,本官不做了!回去叫上你们家里的青壮,拿上棍子,咱们去把那些庙,给砸了!”  

“砸了?”  

“啊?”  

疑惑只是持续了一瞬间,下一刻,捕快们纷纷拱手行礼道:  

“县尊不可啊,还是我们来,您不能把官位也丢了啊!”  

“您走了,我们上哪儿找您这样的父母官去?”  

“不行,您不能下这个令!”  

就在捕快衙役们叽叽喳喳的时候,县丞张柬之走了过来,看着周记之认真道:“还是我来吧,我毕业于学院,实话跟你说,我这个县丞就算不做了,也能去学院的学堂教书。如果能升入学院,还是能继续做官的。”  

看着这个新县丞真诚的样子,周记之伸手拍在他的肩膀上,笑道:“你还年轻,我滚蛋了,上面多半会让你继承县令的职位。这段时间从你的表现来看,你会成为一个好官的。别争了。”  

看着县衙衙役捕快,都热泪盈眶的看着自己的样子,周记之第一次觉得自己当县令居然有这么成功。  

可是,想起太子的告诫,他也只能把真相隐瞒下去。  

清清嗓子,周记之大喝道:“还不快去!”  

眼见衙役捕快们都离开了,周记之才松了一口气,可是看到自己面前的这个年轻县丞,顿时又头疼起来。  

这孩子,性子根本就是一头倔驴,看样子,不会轻易妥协的。  

周记之才要再说点什么,张柬之却开口了:“周县令,下官跟您相处虽然没多长时间,但是对您还是比较了解的。说实话,以您的性子,可不会因为被胡人欺骗了,就掀桌子。所以,您上奏以后,收到的回复,绝对不是单纯的禁止胡人立庙吧!  

而且,您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