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5 起风了(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傍晚时分,杨小涛开着吉普车回到四合院。  

从车上下来后,手上拎着一个电风扇,还有一套毛毯,脸盆毛巾香皂缸子暖瓶什么的,一堆。  

这是经过几人商议后的结果。其他人也获得不少好处,但杨小涛能拿到这么多东西,纯粹是应得的,也是必须的。  

若是杨小涛这样的主力选手都只拿一个两个的,杨佑宁这样的场外人员好意思拿吗?  

于是,在你一件,杨小涛一件;我一件,杨小涛一件的分配模式中,杨小涛就成了本次收获最多的人。  

而且是那种所有人都觉得必须的那种。  

对此,杨小涛表示很被动,心里却很喜欢。  

谁会觉得好处多呢?  

“小杨回来了。哎呦喂,这么多东西!”  

“哎呀,大家快看啊,小杨厂长买了台电风扇啊!”  

前院门口乘凉的几个老婆子老远就看到杨小涛下车,然后哗啦啦的拿了一堆东西。  

眼睛都看直了!  

听到声音的人立马站起放下手上的活计,呼啦啦的聚过来看着,将杨小涛围在中间,不住问这问那。  

很快,中院的人得到消息也来了,几个小孩子更是欢快跳着。  

杨小涛没敢停留,说了句“轧钢厂发的”就往中院走去。  

刚过了垂花门,冉秋叶就推着小车过来,手上抱着端午,车里俩姐妹蹬着小腿一晃一晃的。  

见到杨小涛,冉秋叶赶紧让端午下来走,自己上前帮忙。  

好在杨小涛做小推车的时候就考虑放个水壶啥的,车上留了地方,正好将两条毛毯放上。  

“怎么这么多东西?”  

“嘿,轧钢厂发的,先进屋再说。”  

两人推着车,跟院里的人打个招呼,这才拿着一堆东西进了屋。  

回到家里,将孩子放好,然后开始一件一件的摆在桌子上,床上。  

小端午迈着腿走进来,看着电风扇就来劲,直接站在一旁趴上面去,嘴里乐呵着。  

杨小涛见了将端午抱起来,再晚这家伙就要下口啃了。  

冉秋叶放好东西出来,也是新奇的看着电风扇。  

现在虽然是八月了,但白天还是很热,这天一热,孩子躺着就容易起疹子,有台电风扇能省不少事。  

“这还是沪上牌的啊。”  

冉秋叶上前看着,不时伸手摸摸,杨小涛笑着将儿子抱到一旁,然后看两个女儿正在伸手闹腾,上前伸出手指头,一手一个放在两只小手里。  

小家伙手上还没有劲,但肉肉的感觉让杨小涛很是小心。  

见冉秋叶还在摆弄电风扇,杨小涛便起来走过去。  

说实在的,电风扇这东西民国时候华夏就有了,但普及性不强,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贵。  

风扇贵,用电也贵。  

既使是解放后,这么年了,四九城里还有大片人家用着煤油灯。  

用不起电,谁去用电风扇?  

于是在国家调控下,像电风扇这种“奢侈品”的生产任务就很少。  

生产出来的,也是用在特殊场合,或者重要部门中。  

后勤处的这批电风扇虽然是储备物资,但给轧钢厂的都是贴了“残次品”的标签,否则他们也不敢随意出货。  

这点,也是不公开的秘密。  

杨小涛对于电风扇自然不陌生,里面的东西就那么点,几块磁铁,几个铜线圈,组合到一起,利用线圈通电后形成的磁场,在里面转动带动扇叶,从而形成风。  

当然,这是杨小涛自己觉得。  

真要了解,还得拆开看看。  

当然,见候后世的风扇,杨小涛也想着自己试试,能不能搞个吊扇。  

只是这年头刚刚出来,就被杨小涛给压下。  

国内并不是没有风扇,也不缺制造风扇的工厂,但想要使用风扇,就得先解决用电问题。  

而普通用电是有限额的,除非搞一台发电机,还得有发电配套的柴油机。  

这么一想,就更加不可能了。  

而且,这消耗还真不会少啊。  

无奈的摇摇头,杨小涛去屋里找了一个插座,然后找出两根线开始忙活。  

没一会儿,老道从外面快步过来,见杨小涛正拿着螺丝刀修理插座,便问,“你从哪搞了一台电风扇?”  

老道立马来到电风扇前开始打量。  

这时候院里也来了不少人,都过来看着电风扇。  

一如当初家里买缝纫机的时候。  

这年代,人们对于电器是抱有神秘感的。  

就像电灯泡为什么会亮,不说老人,就是一些年轻人都觉得神奇。  

而对于通电就能转的东西,总有莫名的敬畏。  

院里人看了,纷纷好奇。  

十分钟后,杨小涛拉下家里的电闸,然后将头顶上的灯口往下扭了两圈,露出上面的电线,随后将电线的一头绑在上面,用黑胶布绑好,然后接好插座。  

检查一番,另一边的老道就迫不及待的问起来,“好了没?”  

“好了,通电吧。”  

瞬间,电源接通,风扇立马转动起来。  

周围立马响起喝彩声。  

另一边,冉秋叶将风扇开到最大,屋子里风吹动下,众人立马感到一阵凉爽。  

其实就是风吹过将身体的汗水带走形成的‘凉快’,比起蒲扇来就多了个‘省力’。  

在杨家里待了一会儿,众人开始回家做饭。  

老道这是抱着端午享受着风扇的凉意,最后喃喃自语,‘老道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