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 首屈一指(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老人,郑院长忍不住的开口,“首长,您要保证身体啊。”  

“一定要好好休息。”  

老人摆摆手。  

“没事的。这些年都挺过来了。哪有那么脆弱?”  

“再说了,有些事我不亲眼看下,实在是放不下心。”  

郑院长无奈点头,谁让国内操心事太多了呢?  

“这次让你来,有件事想听听你的意见。”老人坐下,靠在椅子上,身旁的秘书将一份文件递给郑院长。  

郑院长看了一会儿,神情凝重。  

“这次让你来,就是想确认一下,对方从我们的种子能够逆推回,父母本吗?”  

郑院长皱眉,这段时间农科院建立了不少新项目,也让他对杂交技术做了些了解。  

尤其是杨小涛的论文,更是被他研究透彻。  

可面对报告上的问题,让他给出坚定的答案,他还真张不开口。  

毕竟,自己也是个半吊子啊。  

“首长,我只能说,以我的知识见解,这种事是不可能的。”  

老人并没有失望,反而露出好奇,“你先说说?”  

“是。”  

“我按照杨小涛论文中提到的,杨村一号的玉米为高杆长棒大粒抗倒伏的高产玉米,按照形状分析,每一种都有一种基因控制,在.”  

“所以我觉得,这种事很难做到。”  

郑院长给出自己的答案,老人陷入沉思。  

良久这才开口,“郑院长,不是我怀疑,但这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答案。”  

“你可能不知道,这段时间我们的同志在努力,寻有用信息,初步判断,他们使用的,就是我们提供的种子。”  

“因为这件事,原本他们答应提供的物资,故意押后,这其中包藏什么祸心你是清楚地。”  

“若果对方真的找到了,那我们只能吃这个哑巴亏。”  

“可对方若是失败了,我们就需要另一种应对方案。”  

“这成功与否的判断,可是关乎我们在谈判桌上的底气啊。”  

郑院长听闻后,有些惭愧,“首长,如果说有谁能够给出这个肯定答案的话,那只有这件事的发起者了。”  

“你是说杨小涛?”  

“对。他在杂交玉米上面的研究,在国内当下领域中,首屈一指。”  

老人沉默片刻,“好。”  

老人拿起电话,想了一会儿打出去。  

“人到哪了?”  

“好!”  

“让同志们辛苦下,沿途做好准备工作,一旦进京,尽快赶来”  

呜呜…  

哐当哐当咔咔…  

奔腾的火车上坐满了行人。  

这趟从西北一路穿过高原进入平原的火车,已经行驶了三天。  

三天来,上车下车停车开车,不知道有多少人路过,也不知道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只知道,车座一直都没空着。  

规律的节奏不断传来,催人入睡,哪怕还没到该睡的时候。  

“不惧风雪,中华儿女流血不流泪,永不悔,入华夏显神威…”  

而就在这枯燥的节奏中,一节车厢里传来阵阵歌声,声音稚嫩,却充满朝气,让听到的人无不屏气凝神,仔细聆听。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但每次听到,都感觉热血在血脉中奔腾,不由自主的在心中跟着唱合。  

有人想要探听车厢里面的情况,但每次都会被门口的卫兵揽下,久而久之,他们只知道里面是一群孩子。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记下这歌声,并且将这首朝气蓬勃,代表革命热情的歌曲传唱出去。  

“高主任,还有多久?”  

杨小涛看着窗户,看着孩子们热情的吼着,哪怕五音不全,在这稚嫩的和声中,也变得好听。  

而他也不得不感叹,孩子们的精力真是无限啊。  

一连坐了五天的火车,比起来时快了不少,但在这枯燥的旅程中,自己都觉得难受。  

却不想这些小家伙们,还有饱满的精力唱歌。  

“快了,估计半夜就到四九城了。”  

高玉峰听着歌声,还不时打着节拍,脸上笑容不断。  

“真不知道,你还会唱歌?这曲子和词,都是你写的?”  

杨小涛挠挠头,刚开始坐火车觉得闷,又不想带坏孩子打牌啥的,就教孩子们唱歌。  

结果几首后世的歌曲下来,孩子们彻底唱疯了。  

尤其是这首,可能是契合当下的环境,不仅孩子们喜欢,就是听到的大人也不时唱两句。  

就连负责守卫的战士这会儿也低声唱着。  

“小事,这东西只要抓住一个旋律,往上编词就行。”  

“再说了,我只是搞了个调,编曲我可不会啊。”  

杨小涛无所谓的说着,对此高玉峰已经习惯了。  

“回家后干嘛?”  

高玉峰开口询问,随后自己先说起来,“我一定要好好泡个澡。把身上的泥灰都洗掉。”  

“你应该先给嫂子一个热情温暖的拥抱。”  

“去你的,那还用你说。”  

“哈哈,我这不是怕你忘了吗?”  

“滚!”  

“下雪了!”  

突然间,有孩子指着车窗外面喊起来,众人立马趴在窗户上看着。  

窗外,余光中,一点点雪沫子在风指使下撞向窗户,一粒粒砸下,又弹起。  

杨小涛看向窗外,愣愣出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回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