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六章 势如破竹(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城北那些由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楼房上配置火力点,若是安家军仅以步兵进攻,34和42机枪。一定会让对方付出惨重的代价。哪怕安家军有坦克和装甲战车助阵,德军自信在这里布置的大量反坦克炮和加农炮,足以延滞对方的进攻速度。首发小说铁骨

但是,中国坦克忽然从城东方向出现,大大地出乎了德军士兵的意料,安家军的坦克部队在两河地区正面击败德国装甲大军的传闻已经是沸沸扬扬,尤其是安家军空军的强大战力,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

而从清晨到现在。连续的空袭,已经让巴统港的港口和城区相当数量的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人员伤亡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巨大的心理暗示才是最要命的,几乎所有的德军士兵都在心里生出一个疑问――安家军空军已威力如斯,传说中的钢铁洪流,岂不是更加势不可挡?尤其是对方的攻击方向还是没有部署反坦克武器的城东方向。

没过多久,炮声就从东面传来。

以巴统港的地理位置。以前苏军都把要塞和壁垒修筑在南方的边境线上,德军接收后,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在城东建立炮台或者类似的防御工事,大部分的防空武器都被配置到了港口和机场附近。因此,不管怎么看,开炮的都只能是进攻的中国人!

炮声很远,但爆炸声很近,这也应证了巴统守军的担心。

才过几分钟“卟卟卟”的通用机枪射击声便传了过来,一名中尉军官边跑边大声叫喊:“汉斯。把你的重火力排带到东面去,那里需要火力支援!还有反坦克枪手,把所有的火箭筒、铁拳和燃烧瓶都带到城东去,速度要快!我现在去带反坦克排去城东……”

这样急促的喊叫,连同士兵们扛着武器匆匆离去的身影,都让留下的士兵惊慌中留有一丝庆幸,至少自己不需要去跟中国人的坦克正面交火,若是东面的部队实在抵挡不住,那就赶紧从码头登船撤走,再不济也就是举手投降罢了。听说帝国已经有两百多万俘虏在对方手里,也不愁多增加自己一个。

德军部署在几栋大楼窗口位置的高平两用机枪一起开火,连带着十几挺通用机枪也在疯狂地嘶吼,借助高倍望远镜,第四山地集团军司令员叶清风中将在阵地后方的掩体里平静地看着眼前的情景。

外高加索地区哪怕是冬天,原野上也长满青草,加上秋天没有种植冬小麦。穿着迷彩服的安家军山地兵混在齐膝盖高的草丛中,德军只能依靠密集的火力来弥补视觉上的误差。

昨天夜里,安家军第四山地集团军一个师在巴统港东部丘陵地区通过飞艇进行了空降。伴随部队进攻的少量豹ii坦克、i式空降坦克和以豹式坦克为底座的突击炮、坦克歼击车的出击,使得德军的防线迅速变得摇摇欲坠。

与此同时,北方正面进攻的部队也开始发起密集炮击,德国人几乎一瞬间就陷入首尾不能兼顾的窘迫境地。

不过,德国人也是非常的有经验,匆匆调拨来的反坦克炮开始在行进的装甲车辆周围炸响,同时对方高楼上不断射来的火箭弹和廉价的反坦克铁拳也对前进中的装甲车辆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叶清风眉头一皱,看清楚战场态势后,叫过通讯参谋,面授机宜,很快担负东线主攻任务的第十山地师师长尤利敏少将便心领神会地吩咐炮连发射烟雾弹。

很快,十六门早已调好角度、备好弹药的60毫米迫击炮发出“砰砰”的闷响声,一枚枚迫击炮弹划出高高的弧线,落到了德军的防线上,很快德国的阵地便被一团团白色烟雾所笼罩。

迫击炮接连开火,不断腾起的白色烟雾,渐渐形成一片宽阔的雾区,这些略带刺鼻味道的气体,并没有立即吓退德国人,毕竟许多德国士兵的单兵装备中,还有防毒面具,但是这却极大地干扰了德军的机枪火力,同时德国人紧急调拨来的十多门反坦克炮和那些反坦克手们手里的火箭筒和铁拳也陷入失去视野的尴尬处境。

在坦克的轰鸣声中,山地兵们迅速推进到德军防线前方,这时一名名火箭筒手对准目标陆续开火,跃动的火光中轻微的爆响声接踵传来。短短一瞬,对面的大楼便传来一阵猛烈的爆炸声。

叶清风点了点头,隔着烟雾阵虽然不能看到前方的情景,但他有很大的把握,这些火箭弹足以让德国人据守大楼的混凝土外墙穿个通透。

在猛烈爆炸声的催促下,安家军山地兵们个个奋勇当先,在坦克的掩护下,奋勇前进。烟雾缭绕中城区边缘很快传来激烈的枪声以及手榴弹的爆炸声和震耳欲聋的喊杀声。

一再把师指挥部前移的尤利敏少将。当机立断,立即指示掩护进攻的机枪连和迫击炮连快速跟进,全力压制德军凶悍的反扑。

战斗在一刻钟内即宣告结束,除了留下来打扫战场的一个连官兵外,其余的部队已经兵分两路,向德国人固守的北面防区和西面港口区扑去。

从正北方向发起进攻的安家军官兵,在炮击过后,同样使用迫击炮发射烟雾弹。在微风的作用下,白色的烟雾已经把整个城区笼罩其中。

哪怕是后世,巴统港的城区面积也不是很大,现在这个时代就更小了。仅仅拐过第二个街角,尤利敏就带着师指挥部进入战场,先前抵达的山地兵们,正在从背后猛烈攻击在街口筑垒的德军守卫部队。首发小说铁骨

两线夹击之下,大部分德军士兵被迫撤到街道两旁的房屋中继续抵抗,但这对于拥有丰富巷战经验的安家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