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二章 橄榄枝(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少食材就办多大的酒席,不能让各团养成依赖师属火力的习惯,就目前来看,我们的团属火力已经不弱了!”

安家军的普通步兵及山地部队,团属炮兵营下辖五个连队,一连拥有十二门105山地榴弹炮、二连的主战武器是十二门107火箭炮,三连装备十二门57战防炮及二十四具火箭筒,主要承担反坦克重任,四连是防空连,拥有十八挺可拆装的127口径高射机枪,五连是运输连,属于超大后勤编制,全连拥有士兵三百三十二人,牲畜二百九十八匹,都是能吃苦耐劳的***马、驴子和骡子。

安家军占领***和中亚后,安家军拥有了充足的马匹来源,两地建立了大量的军马场,一直困扰安家军各部的畜力运输问题,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

根据实践表明,中亚地区包括汗血马、天马、阿拉伯马、巴里坤马内的具有速度和力量优势的战马,并不适合伊朗高原的气候和地形,早进兵阿富汗时,便出现大量战马倒毙的情况,反倒是少量的***马、驴子、骡子等没有出现问题,又经过大半年的实验,发现***马、驴子和骡子能够很好地适应高原、沙漠和戈壁等地的环境、气候,于是这次进军波斯,这些牲畜便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主力。

营属炮兵连除了两个分别装备37(六门)步兵狙击炮和70曲射步兵炮(四门)的炮排外,其余三个炮排分别装备120迫击炮(六门)、81迫击炮(十二门)、60迫击炮(十八门)。

连、排的支援炮火基本上都是60、50和40迫击炮,这样从班排到团、师,炮火密度远远大于相同编制的苏军和德军,不要说现正编成中的美军了。

为关键的是,如果战事需要,前线部队还可呼叫大量的师属、军属和方面军的炮兵,以及与前线结合紧密的战术空军及陆航部队的整体火力支持,从这一点来看,安家军的火力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的高点。

前线炮兵阵地上,负责指挥一九八团炮兵营的尚恒上尉一声令下:“现开始倒计时!九、八、七三、二、一!开始!”

随着旗帜挥舞,共二十四门山地榴和火箭炮蓄势待发,早已对准了各自的目标,射击诸元均已调整完毕,首轮击发的炮弹也装入了炮筒中。

此外,从各营、连集中起来的上百门迫击炮,也都扬起了炮口。

随着倒计时的结束,炮手们或是拉动发射绳,或是按动发射按钮,“嗖嗖嗖”声中,火箭炮发射的声势为浩大,每门火箭炮发射十二枚火箭弹,十二门就是一百四十四发,一团团火球,带着长长的焰尾,划破空气的尖啸声中,向着远处苏军的阵地上飞奔而去。

从远处看,大炮小炮若一片火雨流星,划过蔚蓝色的天空,如同千军万马,向着前方奔腾而去。

一排火箭弹先落地,密集的炮弹落到地面,发出一阵地动山摇的巨响,苏军的阵地火光中拼命地摇晃起来。

这个时代的火箭弹,命中率普遍存问题,但这一次运气极好,第一门火箭炮的十二发火箭弹便将暴露坐标的苏军火力点覆盖,拥有极高穿透力的火箭炮弹迅速把坚固的壁垒撕开一个天窗,炮弹钻入壁垒内爆炸,巨大的响声传来,整座地堡火光中化为一堆碎水泥块、碎石块,壁垒内的苏军士兵和机枪一起粉身碎骨。

各种炮弹如同下冰雹一般,将苏军的阵地完全覆盖,一连串巨响声中,苏军埋设的地雷被迅速引爆,大团大团的火球从地面上蒸腾而起,黑红相间的火柱窜上高空,滚滚硝烟四处弥漫,声势煞是惊人。

炮弹爆炸后冲起的黑色烟柱还未扩散开来,又是一排炮弹落地,炸开一连串炫目的火球。无数浓黑泛红的烈焰连接成一片,大地成为一片翻腾的火海。

连续不断的爆炸声中,苏军的火力点一一被摧毁,隐藏里面的苏军士兵炸得粉身碎骨,化为一团团血雾向四面八方飞散激射。

后方前哨指挥所里的一九八团团长姜***中校从望远镜里看到苏军暴露的五个机枪火力点悉数被摧毁,其阵地再次被炮火犁了一遍,沉稳地转过头,吩咐道:

“三营、四营进入始发阵地后,一营出击,二营抓紧时间休息,随时顶替一营担任主攻任务!”

“是!”

通讯参谋迅速将姜***的命令传达下去,很快,嘹亮的冲锋号声响起,迫击炮的掩护下,一营四百余名官兵,以散兵队形迅速向敌人阵地冲去。

步兵距离敌人阵地一百米的时候,炮火向后方延伸,残余的苏军士兵松了口气,纷纷出现战位上,向冲锋中的安家军官兵倾泻子弹,冲锋中的士兵们精神十分集中,枪声响起那一刻起便迅速扑倒地,与敌人展开对射。

早接近苏军的阵地后,机枪手们便已经寻找好位置,架起i式通用机枪(g42),泼水般的密集子弹射向敌人,苏军很快便被压制住了,有胆量稍微大一点的苏军士兵刚探出半个脑袋,马上就被子弹把头颅打成了一团烂番茄。

看到敌人的射击被压制,身穿迷彩服的步兵们飞身跃起,端着自动步枪,一边冲锋,一边不时打出几个长短点射。

阵地后方的苏军迫击炮兵,见势不妙,向冲锋中的战士们射来一枚枚榴弹,但因为安家军的突击队形向来十分松散,一颗榴弹多只能造成一名战士伤亡,但苏军的迫击炮暴露目标后,迅速遭到安家军的山地榴、迫击炮和步兵炮轰击,连同操作它的士兵一起,迅速被炸成一堆堆零件。

姜***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