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乱起(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殿内刹那间,陷入安静。  

群臣错愕抬头。  

站在殿内旁侧,同样来观礼的吕本、胡惟庸眼神余光,不动声色交错在一起后,迅速移开。  

唇角,都不约而同浮现一丝,没有被人注意到的笑意。  

暂不立储?  

这可有很多说道。  

太孙朱雄英,从十岁开始,被册立为太孙。  

根正苗红的嫡长子。  

按照朱皇帝定下的皇明祖制,新皇登基后,以太孙朱雄英这种,没有一丝瑕疵的身份。  

必须要第一时间,册立为储君。  

可如今…  

吕本悄悄握拳,纾解心中激动情绪。  

好兆头!  

视线从百官中穿过,看向站在右侧,朱雄英身边的外孙朱允炆。  

此刻,朱棣皱眉同时,看着雄英。  

嘴唇动动,最终,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不表露任何态度。  

无他。  

以大哥对他的态度,若他在此事上,发表态度,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虽无法准确判断,大哥为何没有第一时间册立储君。  

但也没什么。  

难道,大哥一朝的大明,还能册立其他人为储君?  

那得看,他们这些,雄英的叔叔们答不答应。  

当然。  

在是否马上立雄英为储君上,他不便表态。  

却也不意味着,他就没有态度。  

当即,抱拳道:“大哥,登基结束,观礼结束,接下来我不方便在场,先告退了。”  

话罢。  

不等朱标同意。  

朱棣甩手转身就走。  

百官看着朱棣,冷着脸,一步步离开。  

这一刻,即便是仇视朱棣的保守派,非但没有幸灾乐祸,反而各个面色沉重。  

尤其是胡惟庸、吕本。  

感受着朱棣瞬间不在收敛的气势。  

胡惟庸、吕本才冷静下来,清晰的意识到一个问题:燕华对大明未来储君之位的巨大影响力!  

即便陛下真的不想立朱雄英为储君。  

可太子一系的其他皇子。  

谁能代替朱雄英?  

谁又能得到燕华朱四郎的认同?  

若是陛下册立的储君,不是太孙朱雄英。  

蓝玉等人受制于忠君约束,无法做的太过分。  

但燕华朱四郎,恐怕就会起兵吧?  

‘必须搞死朱四郎!’  

吕本目睹朱棣的背影,消失在殿门处,黑着脸,咬牙握紧了拳头。  

朱四郎不死。  

他外孙允炆,就别想成为大明的第三位皇帝!  

恐怕允炆登基之日,就是朱四郎起兵打回中原之时!  

朱标拧眉盯着朱棣背影,脸色也不好看。  

“太孙没有被册立为储君?”  

“太子,不是,陛下为什么不册立太孙为储君?”  

“可不是,太孙可是师从燕王,这些年太孙做的事情,咱们也是有目共睹,这金陵城的沼气照明工程,就是太孙一手建立起来的。”  

当天,雄英未被册立为储君之事,就在悲恸的金陵城传的沸沸扬扬。  

百姓对此,表现出极大震惊、不解,以及略微一丝丝不满。  

当晚。  

吕府。  

吕本听完管家汇报,城中舆情风向后,挥发走管家。  

脸色十分难堪。  

看向胡惟庸,“倒是没想到,朱雄英这些年竟然收买了这么多人心,即便如此,我倒是也不忌惮朱雄英,他再厉害,都要受制于陛下的约束,只要陛下对他不满意就行。”  

“可朱四郎却是我们的大敌,朱四郎不死,恐怕,陛下即便真的十分厌恶朱雄英,也不敢轻易立允炆为储君。”  

胡惟庸瞥了眼吕本。  

提醒道:“陛下对朱雄英未必就是厌恶,或许,陛下对这位,像朱四郎胜过像自己的太孙,不甚满意,但未必到了厌恶的地步。”  

吕本想把自己外孙,扶上储君之位,都快想疯了。  

他必须给吕本泼一盆凉水。  

免得吕本做出什么激进冒险举动。  

导致他所有的计划,满盘皆输。  

“立储为谁,这不着急,只要咱们倒燕联盟不断取得成功,最后,咱们一定能推一个,咱们属意的皇子成为储君。”  

吕本微微愣怔。  

瞬间明白,胡惟庸这是在提醒他。  

随即抚须笑道:“胡相说得对,杀了朱四郎,咱们就会修剪朝中革新派。”  

只要这些人完了。  

朱雄英不但失去了支持者。  

而且,也会站在太子的对立面。  

这种情况下,朱雄英这个太孙,不死,也当不成储君了。  

到时,这大明江山,肯定是他外孙允炆的。  

“胡相,必须杀朱四郎,此番就是一个绝好机会,朱四郎一家,可都在金陵,成了咱们的瓮中之鳖,错过这次机会,可就再也不会有了!”  

吕本急切看着胡惟庸…  

子时。  

朱棣回到会同馆。  

下榻别院外。  

值守的海军陆战队将士,默默冲朱棣敬礼。  

朱棣也是满脸疲倦,抬手回礼,叮嘱道:“让兄弟们轮流值岗,不用太紧张,还没到紧张的时候。”  

话罢,朱棣往别院内走去。  

妙云的房间亮着灯光。  

朱棣走进去。  

就见徐妙云,靠在软榻上睡着了。  

轻轻走过去,刚准备给徐妙云盖毯子。  

徐妙云就被惊醒,看到朱棣时,起身同时询问:“回来了?今晚谁给父皇母后守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