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日落之战(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信,王爷的军队,会对我们这些人如何,所以…所以小民带着众人来见王爷时,把孩子们都藏起来了。”  

事实证明,他纯粹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最前经过的队伍。  

不但对他们秋毫无犯。  

甚至看他们饿的瘦骨嶙峋可怜,还把随军携带,一种四四方方,好似油炸过的一些油纸包裹的小饼子,塞给他们。  

现在,他的衣兜里,就装着好几块这样的小饼子。  

而这位王爷,询问他孩子们。  

他也知道原因。  

并未贸然相信他所说的话。  

虽然被怀疑。  

但反而更让他信服和踏实。  

这种怀疑,恰恰证明了这位王爷,及其统治下的燕藩军队。  

真如小早川首领所说,是一支仁义之师。  

朱棣点点头,他现在也没有时间调查,叮嘱道:“我会命令后面的辎重队,给你们留下吃的东西,伱们吃饱有了力气,就由鸠山你领导这群人,维持冈山秩序,你是个读书人,应该明白,这种情况下,如果失去秩序,饿极了的百姓,会造成多么大的动乱,人饿极了,无论是否读过书,都会把人性中的兽性唤醒,你要带领冈山百姓,积极自救,维持地方稳定和秩序。”  

“王爷,小民…”  

鸠山信激动开口,却被朱棣制止。  

朱棣严肃看着鸠山信,“战时,我任命你为冈山最高负责人,就已经把你当做一名军人看待,你是读过书的,应该清楚,后路不稳,对我们这支征讨大军的影响。”  

其实也没什么影响。  

毕竟,他们是一支海陆协同作战的军队。  

如果有风险,这倭国四面环海。  

他们可以从任何地方,以最快的速度撤离陆地。  

他只是不想这群人参与战争罢了。  

原因?  

他不会告诉鸠山信。  

鸠山信犹豫一下,学着之前见到的燕藩军中敬礼动作,有些生疏,不标准的向朱棣敬礼:“遵命!”  

蓝玉等人顿时被逗笑了。  

不过是善意的。  

之所以笑。  

是因为,鸠山信学着燕藩的军中礼节,口中却说着遵命。  

按照燕藩的军中话语,应该说‘是’!  

至于为何燕藩军,全面摒弃遵命、卑职这些传统术语。  

他们这些军人私下里也讨论过。  

适应燕藩的新风潮。  

遵命、卑职这些传统军中术语。  

带着太强烈的尊贵卑贱之风。  

燕藩军中有严格的上下级机制,但绝不容许尊贵卑贱之风。  

这和燕藩社会风潮,完全吻合。  

朱棣笑着抬手,帮鸠山信纠正敬礼姿势,然后举手,回以标准的军礼。  

鸠山信目睹朱棣骑马离开,感慨道:“不愧是小早川君口中向往的仁义之师,理想之师,向燕藩献土献民,是倭国所有穷苦人最大的幸运。”  

前面。  

蓝玉扭头往后看了眼,回头,好奇问:“王爷,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燕藩陆军中的将领,当下面将士向你们敬礼,上面的将领,都会认认真真回礼?”  

他们分析出。  

燕藩军中,逐步摒弃‘遵命’、‘卑职’这些术语。  

但始终不明白这一点。  

大明军中,将士们向将领敬礼,大家最多就是点点头。  

只有在需要鼓动士气的时候,重要的时候,才会捶胸回礼。  

大明这边众人,纷纷竖起耳朵。  

朱棣看看蓝玉等人,“别小看这细微的上级将领,向下级认真回礼的细节,军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地方,也最容易滋生尊贵卑贱,但一支军队,绝对不能没有森严的等级和纪律…”  

“上级将领对战士认真敬礼,代表着对战士的尊重,通过这个礼节,又彰显了军中,所有人,人格的平等。”  

“这细微细节,有助于提高军队士气、凝聚力。”  

“也有助于时时刻刻提醒为将者,他们和战士之间的等级区别,只存在于职位等级,职位等级,只是为了将一群人,更好的组织起来,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但在人格上,无论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蓝玉等人沉默。  

瞧吧,这就是朱老四燕藩的先进性之处。  

细节上,都有这么深远的影响。  

“老四,为什么不接受刚才这群倭国百姓,加入战斗呢?哪怕战斗力不强,十个换一个,也合算吧?”  

朱棣闻言,扭头看向朱棡,哭笑不得:“三哥,我要是怀着这种想法,必然带偏下面的将士,我们这支军队的正义性,也会渐渐被丢失。”  

“当然,这不是我,不让他们参加战斗的主要原因。”  

“我希望,他们把对倭国陈腐旧势力的仇恨,一直延续下去。”  

参加战斗,这些倭国百姓将仇恨情绪发泄出来,曾经受过的苦难,就会在十几年,乃至数年内忘记。  

人是一种善忘的动物。  

“我现在不让沦陷区的倭国百姓插手战斗,他们过去承受苦难,憋着的一口气,就永远也吐不出来。”  

为何,后世上面从不怕倭国搞得各种亲善团体,把人的思想带偏。  

对那些所谓的亲善团体,冷眼旁观。  

就是因为知道,绝大多数的百姓,都憋着一口,百年无法发泄的情绪。  

这种情绪。  

只要需要时,随时都能唤醒。  

无论多少所谓的狗屁亲善团体,多少公关费都没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