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朱棣教子(3/5)
不良风气产生的原因、发展蔓延的过程,然后找出解决办法,在通过,被我们教育部收编的民间说书人、戏曲家,甚至,在孩子们的课纲内,加入解决的办法,通过引导、教育的方式,隐晦解决民间内部矛盾、不良风气,这样做,虽然比较耗时,可胜在,不会把民间内部矛盾,转移为百姓和官方之间的矛盾。”
“而且,这类内部矛盾、不良风气,直接用权力的强硬方式解决,其实也很难,反而不如这种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
朱元璋认真听完后,好奇询问:“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收编说书人、戏曲家?”
标儿在老四燕藩,发展了一套完整的锦衣卫系统。
可事实证明,这套完整的锦衣卫系统,也遗漏了很多!
就比如这个研究民间内部矛盾、不良风气的机构。
锦衣卫就从来没有关注过。
可能觉得,这个机构是和一群说书人、戏子这等三教九流打交道,所以就没重视吧。
可通过老四的解释,不难看出,恰恰是这个被锦衣卫忽视的机构。
所解决的问题,是一个政权,十分重要的环节!
民间风气不好,整个天下的风气也不会好!
朱棣低声回答:“其实,就是从事这些行业的人,需要在官府备案,同时,官府给剧作家、家一个名誉,而他们在自由演绎的同时,还要完成燕藩中枢布置给他们的演绎任务,比如帮忙宣传政策之类…”
其实,就是半收编。
没有约束这种群人自由演绎的内容。
他认为完全收编不好。
这样发展到最后,这群民间创作者,必然成为燕藩政权的应声虫。
朱元璋一直认真听着。
当天晚上。
朱棣一家,时隔十六年,再次在皇宫内过年。
团圆饭吃到很晚才结束。
临近子时。
几辆新式马车,才载着朱棣一家出宫。
前面一辆马车内。
只坐着,朱棣、朱雄英叔侄二人。
朱棣拉上玻璃小窗,伸手揉了揉脸,醉意消减不少后,看着朱雄英,笑问:“知道你皇祖父,为什么让你送四叔出宫,而你四婶儿,又为什么,让咱们叔侄单独坐一辆马车吗?”
雄英笑着把上车时,从宫中捧来的一杯茶递给朱棣,摇头:“我知道,皇祖父、四婶儿给我和四叔创造单独说话的空间,但我不知道,四叔要和我说什么。”
朱棣接过茶杯,喝了一口,郑重看着朱雄英,“就说说,今天演的新编梁祝。”
“今天看舞台剧的时候,雄英有没有观察国子监青年读书人?”
雄英点点头,“当祝母说出那番振聋发聩的话后,我注意到,国子监的青年读书人,流露出感同身受的神色,很多人低头琢磨片刻,眼神中有明悟,可更多是迷茫。”
“这很正常。”朱棣点头道:“思想的启蒙和觉醒,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不断碰壁,然后不断思考,再加上一点点来自外界的提点因素,经过时间酝酿而诞生。”
“这个外界提点因素,就是接下来,方希直照搬燕藩的各类舞台剧,燕藩的各类舞台剧,都是适应燕藩时代发展的舞台剧,这些舞台剧在让观众产生悲喜情绪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输出新思想、新文化、新风气。”
“这些新,引入大明后,在时间的酝酿下,必然会让很大一批人,尤其是青年读书人觉醒。”
“青年人有个天才一住言情小说s23us特点:热血、冲动、鲁莽、耐心不够,希望迫切看到,他们所希望看到的那种美好,一旦大明境内,千千万万的青年读书人,通过长时间的酝酿,觉醒时,他们就会迫切希望改变,而这个时候,如果有一股力量,支持他们,引导他们,的确能加速变革。”
“可如果来自上面的保守力量,压制他们,反而会激怒这些青年人,最终这些青年读书人会爆发。”
“爆发一场读书人运动,四叔把这种运动,称之为学运。”
雄英微微皱眉,“四叔,学运产生的时候,我应该予以他们支持、引导?”
朱棣摇了摇头,身子微微前倾,抬手拍了拍雄英肩膀,紧盯雄英,叮嘱道:“还记得四叔和你说过的吗?再没掌握绝对的权力前,不要过分的暴露自己的政治主张,到时候,你如果还是太孙,亦或是,只是个储君,那就要冷眼旁观。”
“可…”雄英脸上露出不忍,“四叔,依着咱们大明现在的保守氛围,如果我不站在这群学运读书人身边,保护他们,他们可能会付出生命,甚至,发生广泛的流血事件。”
朱棣神色冷硬,伸手轻轻捏着雄英脑后,“雄英你要记住,你是上位者,上位者该心硬如铁时,就必须心硬如铁!”
“从古至今的变革,只有两种,一,自上而下,可现在,自上而下很明显行不通,二,自下而上,方希直连生死都置之度外,要把燕藩舞台剧照搬回中原,就是要搞一场自下而上的变革,而他选中的就是读书人这个群体!”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但一场青年‘秀才’卷起的学运,却可以猛烈冲击陈腐之气。
“至于动摇咱们大明江山,一场学运还不至于,广大的农民,有乡土村社,能吃饱饭,就没人会造反。”
这就是他和方希直,敢发动这场学运的原因。
大明最广泛的人群就
“而且,这类内部矛盾、不良风气,直接用权力的强硬方式解决,其实也很难,反而不如这种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
朱元璋认真听完后,好奇询问:“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收编说书人、戏曲家?”
标儿在老四燕藩,发展了一套完整的锦衣卫系统。
可事实证明,这套完整的锦衣卫系统,也遗漏了很多!
就比如这个研究民间内部矛盾、不良风气的机构。
锦衣卫就从来没有关注过。
可能觉得,这个机构是和一群说书人、戏子这等三教九流打交道,所以就没重视吧。
可通过老四的解释,不难看出,恰恰是这个被锦衣卫忽视的机构。
所解决的问题,是一个政权,十分重要的环节!
民间风气不好,整个天下的风气也不会好!
朱棣低声回答:“其实,就是从事这些行业的人,需要在官府备案,同时,官府给剧作家、家一个名誉,而他们在自由演绎的同时,还要完成燕藩中枢布置给他们的演绎任务,比如帮忙宣传政策之类…”
其实,就是半收编。
没有约束这种群人自由演绎的内容。
他认为完全收编不好。
这样发展到最后,这群民间创作者,必然成为燕藩政权的应声虫。
朱元璋一直认真听着。
当天晚上。
朱棣一家,时隔十六年,再次在皇宫内过年。
团圆饭吃到很晚才结束。
临近子时。
几辆新式马车,才载着朱棣一家出宫。
前面一辆马车内。
只坐着,朱棣、朱雄英叔侄二人。
朱棣拉上玻璃小窗,伸手揉了揉脸,醉意消减不少后,看着朱雄英,笑问:“知道你皇祖父,为什么让你送四叔出宫,而你四婶儿,又为什么,让咱们叔侄单独坐一辆马车吗?”
雄英笑着把上车时,从宫中捧来的一杯茶递给朱棣,摇头:“我知道,皇祖父、四婶儿给我和四叔创造单独说话的空间,但我不知道,四叔要和我说什么。”
朱棣接过茶杯,喝了一口,郑重看着朱雄英,“就说说,今天演的新编梁祝。”
“今天看舞台剧的时候,雄英有没有观察国子监青年读书人?”
雄英点点头,“当祝母说出那番振聋发聩的话后,我注意到,国子监的青年读书人,流露出感同身受的神色,很多人低头琢磨片刻,眼神中有明悟,可更多是迷茫。”
“这很正常。”朱棣点头道:“思想的启蒙和觉醒,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不断碰壁,然后不断思考,再加上一点点来自外界的提点因素,经过时间酝酿而诞生。”
“这个外界提点因素,就是接下来,方希直照搬燕藩的各类舞台剧,燕藩的各类舞台剧,都是适应燕藩时代发展的舞台剧,这些舞台剧在让观众产生悲喜情绪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输出新思想、新文化、新风气。”
“这些新,引入大明后,在时间的酝酿下,必然会让很大一批人,尤其是青年读书人觉醒。”
“青年人有个天才一住言情小说s23us特点:热血、冲动、鲁莽、耐心不够,希望迫切看到,他们所希望看到的那种美好,一旦大明境内,千千万万的青年读书人,通过长时间的酝酿,觉醒时,他们就会迫切希望改变,而这个时候,如果有一股力量,支持他们,引导他们,的确能加速变革。”
“可如果来自上面的保守力量,压制他们,反而会激怒这些青年人,最终这些青年读书人会爆发。”
“爆发一场读书人运动,四叔把这种运动,称之为学运。”
雄英微微皱眉,“四叔,学运产生的时候,我应该予以他们支持、引导?”
朱棣摇了摇头,身子微微前倾,抬手拍了拍雄英肩膀,紧盯雄英,叮嘱道:“还记得四叔和你说过的吗?再没掌握绝对的权力前,不要过分的暴露自己的政治主张,到时候,你如果还是太孙,亦或是,只是个储君,那就要冷眼旁观。”
“可…”雄英脸上露出不忍,“四叔,依着咱们大明现在的保守氛围,如果我不站在这群学运读书人身边,保护他们,他们可能会付出生命,甚至,发生广泛的流血事件。”
朱棣神色冷硬,伸手轻轻捏着雄英脑后,“雄英你要记住,你是上位者,上位者该心硬如铁时,就必须心硬如铁!”
“从古至今的变革,只有两种,一,自上而下,可现在,自上而下很明显行不通,二,自下而上,方希直连生死都置之度外,要把燕藩舞台剧照搬回中原,就是要搞一场自下而上的变革,而他选中的就是读书人这个群体!”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但一场青年‘秀才’卷起的学运,却可以猛烈冲击陈腐之气。
“至于动摇咱们大明江山,一场学运还不至于,广大的农民,有乡土村社,能吃饱饭,就没人会造反。”
这就是他和方希直,敢发动这场学运的原因。
大明最广泛的人群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