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朱元璋哭了未来(3/6)
多,一万三千人的精锐新军,损失了将近四千,这都是儿臣的心血,军中每一个兄弟,都是因为信任儿臣,所以才跟着儿臣回朝助战…”
本来,可以少牺牲很多兄弟。
“战争进行时,大哥对太子系以及敌视派的纵容…”
“分兵后,我让大哥在困难时,或者战略决战时,再使用步炮协同战术,可大哥首战便用了,导致新军最犀利的一张底牌被脱古思帖木儿看透…总之,这一战中,因为大哥,原本的军事利益中,被增加太多太多的政治利益,这是战争,不是大哥在朝中为政,处理政务…”
在朝中时。
大哥对乡土村社的态度是,父皇推行,他顺从。
然后派出方孝孺等一批有能力的青年官员去地方上打开局面。
在乡土村社新政中,大哥本质角色,并不是革新的急先锋,只是一个依令执行者的角色。
雇工身股制,大哥更是摆明态度,反对全面推及天下。
就连方孝孺提出的皇商雇工身股制,也一直没有表态。
这样做的目的。
其实他早看清楚了。
这种故意表露出,偏向于‘保守’的态度。
给了很多反对者希望。
好处很多。
首先,反对者不会闹得太凶。
因为大哥给他们一种,大哥登基当皇帝,一切还能改回来的错觉。
其次,这种错觉,造就了,大明顽固保守,死抱着自己那点利益,不肯放手的庞大精英阶层,对大哥的鼎力支持!
这就是为什么。
这些年,大明精英层越发强烈支持大哥的原因。
大哥在朝中,这种出于政治利益的模棱两可做法,他并不反对。
战争和政治不同!
虽然,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但战争进行中,就不能添加那么多政治利益!
搞什么模棱两可!
“因为大哥的缘故,我麾下更多兄弟无辜牺牲,还让妙云他们身陷险境…”
朱元璋叹了口气,老四的愤怒可想而知。
“那你为何没做呢?”
其实,在他心里准备中,老四若是真这样做了。
他会废了标儿,把皇位传给老四。
朱棣摇摇头,“父皇,我若是真的要这样做,蓝玉、乃至二哥、三哥他们都会反对我,我要先打垮他们…”
“四十万北元军,虽然已经归顺我,可他们到底是外族之兵,我不可能带着一群没有汉化的外族之兵,进攻大明…”
“其次,我若进攻大明,就等于完全不顾妙云他们。”
一旦他的兵锋越过长城。
或者海军战舰炮轰金陵。
金陵城内的敌视者,一定会毫不犹豫对妙云他们动手。
即便瞒着父皇先斩后奏。
这群人也理由充分。
依着这群人对他的仇视,完全能做得出来。
他不可能为了一个皇位,把自己这么多年经营的家都舍弃。
这也是最主要原因。
“再次,即便父皇把储君之位交给儿臣,儿臣想坐稳也不容易…”
大哥这二十几年,父皇帮助,以及大哥自己经营的太子系多么庞大?
地方势力也仇视他。
难道,他学太宗皇帝李世民,把大哥一脉杀绝?
其他人还好。
他能对雄英下得了手吗?
“最后,儿臣本来对储君之位也没什么想法,当然,若是当时妙云他们出事,儿臣会不择一切代价的,哪怕把咱们大明打的四分五裂,儿臣背负万世骂名,都在所不惜。”
朱棣毫无保留,将他当时的各种想法,以及应对各种变化的安排,全盘托出。
朱元璋和马秀英相互对视。
全都松了口气。
他们不是怀疑老四。
也并非想试探老四。
就是想让老四把心中郁结说出来。
说出来,发泄出来,对身体好。
这种话,他们不倾听,老四还能向谁述说。
“对于示范区的人员安排,你有什么想法?”朱元璋不着痕迹的转移话题。
仿佛,刚才一切都没发生过。
朱棣略微沉吟,抬头,说道:“朝廷对示范区的终极目的,就是让这百万人,最终放下手中的刀,认同大明人的身份,通过教育,最终使之认同炎黄子孙的身份…”
“儿臣建议,治理示范区,以蒙汉官员搭配为主,儿臣推荐,蓝玉主管示范区军事,张玉主管示范区民事,朝廷只在中原迁民聚居区派遣汉官,这些官员,也最好是熟悉蒙古人的汉官…”
蓝玉是大哥的妻舅。
大哥肯定放心。
张老大则救过大哥,想来会成为大哥的心腹。
这段时间,他刻意和张老大疏远,就是希望,张老大能承担起这个重任。
帮他把这百万追随他南下的蒙古百姓安置好。
至于给张老大请功封爵这件事。
他也不准备插手。
大哥为了笼络张老大,肯定会给张老大请功。
他若多此一举,反而对张老大不利。
这一夜。
一家四口谈到很晚很晚…
翌日,朱标抵达。
众人纷纷去看望朱标。
朱棣去后,所有人主动给兄弟二人腾出空间。
朱标一路南下,虽然速度不快,可对于现在的身体,负担还很重。
躺在床上,脸苍白看着朱棣。
“老四…”朱标开口,打破沉寂,
本来,可以少牺牲很多兄弟。
“战争进行时,大哥对太子系以及敌视派的纵容…”
“分兵后,我让大哥在困难时,或者战略决战时,再使用步炮协同战术,可大哥首战便用了,导致新军最犀利的一张底牌被脱古思帖木儿看透…总之,这一战中,因为大哥,原本的军事利益中,被增加太多太多的政治利益,这是战争,不是大哥在朝中为政,处理政务…”
在朝中时。
大哥对乡土村社的态度是,父皇推行,他顺从。
然后派出方孝孺等一批有能力的青年官员去地方上打开局面。
在乡土村社新政中,大哥本质角色,并不是革新的急先锋,只是一个依令执行者的角色。
雇工身股制,大哥更是摆明态度,反对全面推及天下。
就连方孝孺提出的皇商雇工身股制,也一直没有表态。
这样做的目的。
其实他早看清楚了。
这种故意表露出,偏向于‘保守’的态度。
给了很多反对者希望。
好处很多。
首先,反对者不会闹得太凶。
因为大哥给他们一种,大哥登基当皇帝,一切还能改回来的错觉。
其次,这种错觉,造就了,大明顽固保守,死抱着自己那点利益,不肯放手的庞大精英阶层,对大哥的鼎力支持!
这就是为什么。
这些年,大明精英层越发强烈支持大哥的原因。
大哥在朝中,这种出于政治利益的模棱两可做法,他并不反对。
战争和政治不同!
虽然,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但战争进行中,就不能添加那么多政治利益!
搞什么模棱两可!
“因为大哥的缘故,我麾下更多兄弟无辜牺牲,还让妙云他们身陷险境…”
朱元璋叹了口气,老四的愤怒可想而知。
“那你为何没做呢?”
其实,在他心里准备中,老四若是真这样做了。
他会废了标儿,把皇位传给老四。
朱棣摇摇头,“父皇,我若是真的要这样做,蓝玉、乃至二哥、三哥他们都会反对我,我要先打垮他们…”
“四十万北元军,虽然已经归顺我,可他们到底是外族之兵,我不可能带着一群没有汉化的外族之兵,进攻大明…”
“其次,我若进攻大明,就等于完全不顾妙云他们。”
一旦他的兵锋越过长城。
或者海军战舰炮轰金陵。
金陵城内的敌视者,一定会毫不犹豫对妙云他们动手。
即便瞒着父皇先斩后奏。
这群人也理由充分。
依着这群人对他的仇视,完全能做得出来。
他不可能为了一个皇位,把自己这么多年经营的家都舍弃。
这也是最主要原因。
“再次,即便父皇把储君之位交给儿臣,儿臣想坐稳也不容易…”
大哥这二十几年,父皇帮助,以及大哥自己经营的太子系多么庞大?
地方势力也仇视他。
难道,他学太宗皇帝李世民,把大哥一脉杀绝?
其他人还好。
他能对雄英下得了手吗?
“最后,儿臣本来对储君之位也没什么想法,当然,若是当时妙云他们出事,儿臣会不择一切代价的,哪怕把咱们大明打的四分五裂,儿臣背负万世骂名,都在所不惜。”
朱棣毫无保留,将他当时的各种想法,以及应对各种变化的安排,全盘托出。
朱元璋和马秀英相互对视。
全都松了口气。
他们不是怀疑老四。
也并非想试探老四。
就是想让老四把心中郁结说出来。
说出来,发泄出来,对身体好。
这种话,他们不倾听,老四还能向谁述说。
“对于示范区的人员安排,你有什么想法?”朱元璋不着痕迹的转移话题。
仿佛,刚才一切都没发生过。
朱棣略微沉吟,抬头,说道:“朝廷对示范区的终极目的,就是让这百万人,最终放下手中的刀,认同大明人的身份,通过教育,最终使之认同炎黄子孙的身份…”
“儿臣建议,治理示范区,以蒙汉官员搭配为主,儿臣推荐,蓝玉主管示范区军事,张玉主管示范区民事,朝廷只在中原迁民聚居区派遣汉官,这些官员,也最好是熟悉蒙古人的汉官…”
蓝玉是大哥的妻舅。
大哥肯定放心。
张老大则救过大哥,想来会成为大哥的心腹。
这段时间,他刻意和张老大疏远,就是希望,张老大能承担起这个重任。
帮他把这百万追随他南下的蒙古百姓安置好。
至于给张老大请功封爵这件事。
他也不准备插手。
大哥为了笼络张老大,肯定会给张老大请功。
他若多此一举,反而对张老大不利。
这一夜。
一家四口谈到很晚很晚…
翌日,朱标抵达。
众人纷纷去看望朱标。
朱棣去后,所有人主动给兄弟二人腾出空间。
朱标一路南下,虽然速度不快,可对于现在的身体,负担还很重。
躺在床上,脸苍白看着朱棣。
“老四…”朱标开口,打破沉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