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激化(2/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若是燕藩需要,恐怕还能武装出一支来!  

北征三月开始后,燕藩就不停往东番转运俘虏。  

这批俘虏可都是有战斗经验的青壮!  

已经转运走三万多人了!  

再加燕藩的数百艘火炮战船。  

惹怒了现在的燕藩,燕藩或许无法直接推翻大明。  

可燕藩武装力量,有能力让大明忌惮!  

“这种让人头脑发热,极有可能铤而走险盲动的氛围中,应该给所有人泼一盆凉水,王妃身穿的燕藩军服,就是最好的凉水。”  

“其次,也是向陛下展示,燕藩对大明没有心思。”  

今天陛下把他和刘基叫到御书房。  

商议完北方长城守军安排以及派御医出塞等一系列问题后。  

陛下支走了太孙。  

冷不丁说了句,‘若是标儿真出事,这大明江山该交给谁?’  

他当时就被惊起了滔天海浪。  

太孙再过几个月就年满十岁,按照皇帝当初制定的祖制。  

太孙满十岁,就正式册封为太孙。  

就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太子即便重伤昏迷,生死未卜,这个问题也没有必要讨论吧?  

这就证明,若是太子真出事,在陛下心中,太孙并不是合适的继承人!  

陛下心中的人选,其实从问出这句话时,就暴露无遗了。  

燕王朱棣!  

也不怪那群喊打喊杀的人激进。  

实在是,所有人都认为,太子出事,没有人比燕藩更适合继承大明。  

若是燕藩有意大明皇位,他当然不会建议燕王妃向陛下表明心意。  

可燕王妃把燕藩军服穿在身上,态度已经显露无疑。  

既然无意大明。  

那就要尽快向陛下表明心意!  

陛下那句冷不丁的话。  

止于他和刘基就行了。  

千万不能传扬开。  

徐妙云听闻后笑了,含笑看着李善长,“李伯伯的建议很好,侄女知道该怎么做了,将来,李伯伯若是在大明呆腻了,可以来我们燕藩看看。”  

李善长这人,只要不为名利所缠身。  

真的很有能力。  

此刻的李善长,可比大明立国后,做韩国公深陷名利欲望中的李善长更具智慧。  

李善长含笑点头,作揖告辞道:“王妃无恙,臣就先告退了。”  

李琪跟着作揖,率先跟着李善长离开。  

朱镜静打量着徐妙云一身燕藩军服,握拳加油道:“四嫂加油!”  

四嫂穿这身军服,实在是太飒了!  

巾帼不让须眉!  

明早肯定能狠狠震慑那群混账东西!  

告诉那群混账,四哥燕藩的力量!  

等她到了东番后,求求四哥,看能不能弄一套四嫂这样式的军服。  

即便不能在外面穿。  

在家里穿穿,也能过过瘾嘛。  

不对!  

四嫂说了,四哥治下将来要搞新服饰文化!  

外面穿,也能!  

徐妙云含笑点头后。  

朱镜静才带着对东番无限畅想,高高兴兴离开。  

果然,李善长离开不久后,巡城队就来了。  

了解情况后,在府门外留下十几个将士值守,匆匆离开。  

翌日五更天。  

朱元璋刚从坤宁宫出来。  

禁军指挥使就已经在外面等着了,“禀陛下,昨夜有人在朱府外使用了炸药,朱府的府门被炸开…”  

“妙云丫头和金豆子呢?!”不等禁军指挥使汇报完,朱元璋便满脸寒霜。  

他没想到,会这么激烈。  

昨天午朝他才刚刚杖毙一人,以儆效尤,震慑金陵所有敌视老四的人。  

当晚,就有人使用炸药?!  

“禀陛下,王妃等人只是受到惊扰,未受到伤害,韩国公当晚带着公主、驸马还去看望了王妃…”  

朱元璋点点头。  

李善长那个老狐狸现在的表现,并不意外。  

毕竟要把李琪托付给老四庇护。  

他肯定不想老四的家眷出事。  

“传令给锦衣卫,你们禁军配合锦衣卫给咱查!另外,马上派人去朱府宣召燕王妃参加早朝。”  

他必须得向满朝文武,再次表明对老四一家四口的重视。  

同时安抚妙云丫头。  

老四此刻,还在为大明征战。  

他的妻儿在金陵受到这样的委屈。  

他这个做父亲的,若是没有表示,那也太不配做父亲了!  

“遵命!”  

禁军指挥使领命后匆匆离开。  

朱紫巷。  

各府官员出门后,就发现朱府外面值守的将士。  

顿时议论纷纷。  

“朱四郎的家眷被圈禁了!”  

“对,这就是圈禁!必须在天亮前,把这个消息传遍金陵!”  

谁都知道,这是一种保护。  

可就看怎么说,怎么操作。  

‘圈禁’的消息传开后,不在朝堂,不明真相的士绅、读书人一定会备受鼓舞,或许会做出更有利于激化矛盾和气氛的行为。  

传到草原,逼反朱四郎,才是他们最想看到的!  

朱府。  

徐妙云早已身穿一身戎装等着了,看到禁军指挥使亲自前来,含笑点头,“好,我这就随你去见驾。”  

禁军指挥使一路跟着徐妙云出府。  

等徐妙云上了皇宫派来的马车后,悄悄摇头,小声嘀咕:“娘的,燕王厉害,燕王妃也巾帼不让须眉啊!”  

那群人喊打喊杀?  

他今天看到燕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