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压力转向朱标(2/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任何实战经验。  

首战,四郎就带着兄弟们,打了张北攻防战!  

还有此番,四郎主动提出分兵,率领偏师吸引北元兵力。  

为何,信报中,没有提及,大哥对此事的态度?  

这类晦暗不明,让人总觉不安、不对劲儿的细节,充斥着传回来的每一条消息中。  

徐妙音见徐妙云怔怔出神,伸手悄悄拍了拍自己的嘴,笑道:“阿姐,往后,如果我们不想在大明待了,出海去投奔你和姐夫,你和姐夫,可得收留我们。”  

她虽然是逗阿姐开心。  

可也是真有这种打算。  

他们夫妻私下里讨论过。  

将来,大哥削藩的可能性不少。  

因为当武勋问题解决后。  

藩王问题,必然成为新的主要矛盾。  

加上朝中有一批不喜欢藩王分封的文臣。  

这些人在父皇一朝,害怕父皇,不敢说什么。  

可大哥一朝就未必了。  

大哥削藩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而到时,他们夫妻可能就是首先拿来开刀的。  

因为她姐夫是在海外自己开创基业,立国的朱棣!  

大明境内,恐惧、害怕、又仇视姐夫的人很多,太子大哥只要有削藩念头,他们会首先把矛头对准他们夫妇。  

对于削藩。  

他们夫妇不在乎。  

反正他们都不是什么权力欲极强的人。  

可就怕到时候。  

想离开大明,都走不了!  

这是他们夫妻私下里议论,得出的结论之一。  

大哥削藩,但不代表,愿意放兄弟们离开大明,去投靠姐夫!  

总之,一旦削藩开始。  

定然少不了麻烦和波折。  

只希望大哥能放他们夫妻离开大明吧。  

徐妙云并不知,徐妙音、朱桂私底下讨论了这么多,顿时笑了,“好啊!”  

金陵这边,议论纷纷。  

三峡口外。  

喊杀声震天。  

诸王藩王卫,轮流对阴山发起进攻,通过车轮战,消耗防守元军的兵力以及体力。  

为天黑前的总攻做战前准备。  

外面喊杀声震天,挑选出的一万五千精锐,被勒令在营中休息。  

随军行动的工匠,则在抓紧时间制作营建堡垒的木板。  

陆军第一镇的工匠参与,临时打造一些简易卡扣。  

临近中午。  

阴山背面。  

三峡口以西五十里外。  

阴山山坡下,一个避风隐蔽地。  

一群满脸风霜的将士,迅速进食后,在各自棚正监督下,每人喝了一口烈酒暖身后,一个棚的袍泽兄弟,相互靠在一起,裹着行军被开始休息。  

鼾声中。  

朱棣为首的将领们,则爬上阴山山梁,实地考察。  

徐辉祖跟在身边,“姐夫,我们参谋团派人往前面走了十几里,山梁道路虽然困难,可也能行走,咱们除了随身携带的火药、弹丸,干粮辎重也剩不了多少了,休息后,出发时,完全可以让将士们,把剩下的干粮全都吃了,把马车暂时扔在这里,从阴山山梁向三峡口挺近…”  

咯吱、咯吱…  

朱棣边听,边沿着山梁,脚踩着山梁上的枯枝、落叶、积雪行走,试着行进中的困难…  

山梁上,开始消融的积雪,反复踩几遍就变得坚硬,十分容易造成脚下打滑。  

可斥候已经探明。  

前方云集的大小部落很多。  

他们这样一支大军行进,若是继续这么堂而皇之奔袭,已经无法做到隐蔽性了。  

“咱们军中都是福建儿郎,福建多山地,兄弟们其实对山地中行走,并不陌生,要说困难,其实也就是尚未融化这层积雪…”  

朱棣闻言,不可置否点点头,扭头,询问随行的参谋成员,“你们有没有从山梁奔袭挺进的全部预案?”  

“有!”  

一名参谋人员立刻站出来,把一道折子交给朱棣。  

同时解释道:“徐参军带着我们制定了一份完整预案,我们参谋团,马上派人跟随斥候,沿着山梁出发,率先探明沿途的道路,同时,参谋团抽调了斥候队,五十个善工兵科的兄弟,组成预备队,一旦前方传回问题,就马上派出工兵队兄弟,跟着我们参谋团去修路…”  

“总之,我们参谋团可以下军令状,保证在大军行进前,扫除奔袭道路上的障碍。”  

朱棣边听边看着折子上的计划内容。  

计划十分完善。  

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有考虑。  

朱棣认真看完后,合上折子,交给徐辉祖,“就按照你们这个计划去做,你们参谋团辛苦一点,现在就行动吧。”  

徐辉祖笑笑。  

领命后,领着参谋团,以及工兵队沿着山梁,率先出发。  

朱棣遣走其他人。  

只剩下朱能。  

笑道:“三哥,以往你嘴特别贱,可这一路而来,你都十分沉默,是不是有什么话想和我说?”  

朱能气的瞪了眼。  

抬腿就想踢人。  

朱棣笑着躲开。  

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朱能拧开随身携带御寒的酒囊,痛饮一口后,笑道:“还别说,喂牲口吃的玉米秸秆,酿造出来的酒,也挺好喝。”  

话中,把酒囊扔给朱棣。  

这批酒。  

都是刘家村赠予的。  

朱棣喝了口,靴子在地上的雪上左右摆动,很快,扫出一块干净土地,席地而坐。  

朱能学着,坐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