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大战始,陆军第一镇首战(3/6)
是兄弟,还是连襟,你不要和我们抢了,你让妙音小妹去求四嫂,四哥最宠四嫂,只要四嫂开口,四哥肯定答应!”
“四哥,是吧?”
哈哈…
众兄弟嬉笑打闹着,顿时哄然大笑。
嗒嗒嗒…
急促马蹄声传来,众人听到马蹄声,纷纷停下来,顺着声音传来的前方看去…
一名斥候快马疾驰而来。
抵近后,翻身下马,跑到朱棣面前,立正捶胸行礼后,大声汇报:“王爷,标统让卑职来汇报,前方刘家村村长,带着全村村民在迎接王爷。”
“刘家村?”
“是不是就是那个给四哥和土桥村立碑的村子?”
“老八,你二哥我,还有幸为立碑填土了呢!”
斥候还在汇报时,一群皇子就开始好奇打听询问。
朱棣和刘家村渊源,他们都知道。
那时,他们四哥,被父皇贬为庶人不久,正处于被父皇猜忌、监视、折腾期。
“我知道了。”
等斥候汇报结束后,朱棣吩咐道:“回去告诉周浪,我们马上赶往前军。”
斥候领命离开后,朱棣转身,“二哥、三哥,刘家村的族长刘祖昌和村民等着,你们要不要一起去?”
“去,当然去了!”朱樉爽朗笑道。
随即,兄弟几人,在数十名亲兵护卫下,策马赶往前军。
一个时辰后。
朱棣靠近刘家村。
远远,就见,刘家村村口,官道旁边,站满了村民。
朱棣靠近后。
刘祖昌带着村民围上来,“草民刘祖昌,拜见燕王及各位王爷。”
朱棣翻身下马,扶起刘祖昌,“刘族长不必拘礼。”
刘祖昌起身,“王爷,我们刘家村众人,听闻王爷率领陆军第一镇将士北上,特备了点薄酒,请王爷和各位王爷…”
朱棣忙抬手,婉拒:“老先生,我们还要赶路,不能耽搁时间…”
刘祖昌暗暗观察着,身着陆军分体式军服的朱棣。
‘这位举手投足间,气象万千,气度恢弘啊!’
刘祖昌暗暗感慨。
当初,他是怎么也没想到,刘家村竟然能和燕王有这样一段渊源。
后来,燕王陪太孙北上前往辽东时。
他才从在门下省给皇帝做近臣的小儿子书信中得知。
土桥村朱四郎就是燕王朱棣。
后来,这位王爷就潜龙出渊,一发不可收拾。
考取状元。
前往福建。
几年时间内,福建的税赋年年增加。
期间,又传来这位在东番打下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基业之地。
年前,小儿子写信回来,又详细讲述了这位王爷回朝,两百艘海军战船,一千五百门火炮,鸣响秦淮河。
以及陆军第一镇,天下第一强兵的消息。
小儿子还让人捎回一些稀奇古怪的香料、果干。
据说,都是随这位王爷抵京的海商贩卖的。
得亏当初听说这位王爷搞乡土村社,土桥村也搞得有声有色,小儿子写信回来,劝说他帮着刘家村乡亲搞乡土村社。
他听进了劝说。
说实话。
当初他内心是有些抵触的。
虽说整个刘家村,都是刘姓一族。
可他也打算,在灾年时,用一个良心价格,把乡亲们的土地收到他家。
然后让族亲们,佃租种田。
他家有秀才,小儿子还当官,可以免田赋。
族亲们给他家当佃农,甚至比自耕农还省心嘞!
之所以最终决定帮乡亲们,出钱出力搞乡土村社,也并不是小儿子的劝说,起了决定性作用。
就是因为这位王爷。
甭管对方出海与否。
他都想通过这一行为,在燕王心中,留一个好印象。
毕竟,谁知道,未来时局如何发展呢。
保不齐,哪天,这位或者这位的后代,就会乘坐无数海军战船,打回中原呢。
这可不是他说的。
是他小儿子说,金陵很多官员在观摩海军战船鸣炮后,私下里都这么议论。
大明朝臣如此敌视这位。
这等风气不扭转。
太子若不加以扼杀这等风气。
瞧着吧,将来,太子和燕王肯定会有矛盾。
他虽不为官。
可到底活了几十年!
土埋脖子了。
他吃的盐,都比别人吃的米多!
“王爷不能停留吃顿饭,那一定要把我们给将士们准备的酒带上。”
“老先生…”
朱棣刚开口,就被刘祖昌打断:“王爷,这都是我们刘家村搞乡土村社后,写信向土桥村取经学来的…”
朱棣微微愣怔。
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比几年前,明显更显苍老的士绅小老头,不由惊讶,“刘家村搞乡土村社了?”
据他所知,刘家村所属县府,并不在这些年,朝廷乡土村社的计划序列中。
刘伯温这些年,推动地方搞乡土村社。
主要集中在三类地方。
一类,一些军事、政治上重要的枢纽重镇、县府。
有利于乡土村社的传播。
一类,潜力巨大,农耕条件好的区域。
有利于迅速为朝廷创造经济效益,弥补,朝廷在推动乡土村社建设中,支出的成本。
最后一类,就是自然环境恶劣,民心不稳的区域。
乡土村社建成,迅速解决温饱问题,有利于地方
“四哥,是吧?”
哈哈…
众兄弟嬉笑打闹着,顿时哄然大笑。
嗒嗒嗒…
急促马蹄声传来,众人听到马蹄声,纷纷停下来,顺着声音传来的前方看去…
一名斥候快马疾驰而来。
抵近后,翻身下马,跑到朱棣面前,立正捶胸行礼后,大声汇报:“王爷,标统让卑职来汇报,前方刘家村村长,带着全村村民在迎接王爷。”
“刘家村?”
“是不是就是那个给四哥和土桥村立碑的村子?”
“老八,你二哥我,还有幸为立碑填土了呢!”
斥候还在汇报时,一群皇子就开始好奇打听询问。
朱棣和刘家村渊源,他们都知道。
那时,他们四哥,被父皇贬为庶人不久,正处于被父皇猜忌、监视、折腾期。
“我知道了。”
等斥候汇报结束后,朱棣吩咐道:“回去告诉周浪,我们马上赶往前军。”
斥候领命离开后,朱棣转身,“二哥、三哥,刘家村的族长刘祖昌和村民等着,你们要不要一起去?”
“去,当然去了!”朱樉爽朗笑道。
随即,兄弟几人,在数十名亲兵护卫下,策马赶往前军。
一个时辰后。
朱棣靠近刘家村。
远远,就见,刘家村村口,官道旁边,站满了村民。
朱棣靠近后。
刘祖昌带着村民围上来,“草民刘祖昌,拜见燕王及各位王爷。”
朱棣翻身下马,扶起刘祖昌,“刘族长不必拘礼。”
刘祖昌起身,“王爷,我们刘家村众人,听闻王爷率领陆军第一镇将士北上,特备了点薄酒,请王爷和各位王爷…”
朱棣忙抬手,婉拒:“老先生,我们还要赶路,不能耽搁时间…”
刘祖昌暗暗观察着,身着陆军分体式军服的朱棣。
‘这位举手投足间,气象万千,气度恢弘啊!’
刘祖昌暗暗感慨。
当初,他是怎么也没想到,刘家村竟然能和燕王有这样一段渊源。
后来,燕王陪太孙北上前往辽东时。
他才从在门下省给皇帝做近臣的小儿子书信中得知。
土桥村朱四郎就是燕王朱棣。
后来,这位王爷就潜龙出渊,一发不可收拾。
考取状元。
前往福建。
几年时间内,福建的税赋年年增加。
期间,又传来这位在东番打下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基业之地。
年前,小儿子写信回来,又详细讲述了这位王爷回朝,两百艘海军战船,一千五百门火炮,鸣响秦淮河。
以及陆军第一镇,天下第一强兵的消息。
小儿子还让人捎回一些稀奇古怪的香料、果干。
据说,都是随这位王爷抵京的海商贩卖的。
得亏当初听说这位王爷搞乡土村社,土桥村也搞得有声有色,小儿子写信回来,劝说他帮着刘家村乡亲搞乡土村社。
他听进了劝说。
说实话。
当初他内心是有些抵触的。
虽说整个刘家村,都是刘姓一族。
可他也打算,在灾年时,用一个良心价格,把乡亲们的土地收到他家。
然后让族亲们,佃租种田。
他家有秀才,小儿子还当官,可以免田赋。
族亲们给他家当佃农,甚至比自耕农还省心嘞!
之所以最终决定帮乡亲们,出钱出力搞乡土村社,也并不是小儿子的劝说,起了决定性作用。
就是因为这位王爷。
甭管对方出海与否。
他都想通过这一行为,在燕王心中,留一个好印象。
毕竟,谁知道,未来时局如何发展呢。
保不齐,哪天,这位或者这位的后代,就会乘坐无数海军战船,打回中原呢。
这可不是他说的。
是他小儿子说,金陵很多官员在观摩海军战船鸣炮后,私下里都这么议论。
大明朝臣如此敌视这位。
这等风气不扭转。
太子若不加以扼杀这等风气。
瞧着吧,将来,太子和燕王肯定会有矛盾。
他虽不为官。
可到底活了几十年!
土埋脖子了。
他吃的盐,都比别人吃的米多!
“王爷不能停留吃顿饭,那一定要把我们给将士们准备的酒带上。”
“老先生…”
朱棣刚开口,就被刘祖昌打断:“王爷,这都是我们刘家村搞乡土村社后,写信向土桥村取经学来的…”
朱棣微微愣怔。
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比几年前,明显更显苍老的士绅小老头,不由惊讶,“刘家村搞乡土村社了?”
据他所知,刘家村所属县府,并不在这些年,朝廷乡土村社的计划序列中。
刘伯温这些年,推动地方搞乡土村社。
主要集中在三类地方。
一类,一些军事、政治上重要的枢纽重镇、县府。
有利于乡土村社的传播。
一类,潜力巨大,农耕条件好的区域。
有利于迅速为朝廷创造经济效益,弥补,朝廷在推动乡土村社建设中,支出的成本。
最后一类,就是自然环境恶劣,民心不稳的区域。
乡土村社建成,迅速解决温饱问题,有利于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