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战战战(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撤退,不得不出城野战牵制?  

沈仁虽然惊讶于倭寇萌生退意。  

但相信朱棣的判断。  

若是没有这种战局感知力,当初,这位殿下,也不可能从草原活着回来。  

可出城野战,燕王能扛得住?  

“殿下现在还剩多少兵力,能否告知,殿下野战计划?”  

随即,报信的亲兵兄弟把朱棣的安排告诉沈仁。  

为了让沈仁放心,不折不扣按原定计划,去堵截闽江下游水道,朱棣派遣这名兄弟离开时,就把沈仁可能会问的内容,详细交代了。  

“什么?守城两天,燕王竟然一直没动用五百亲兵?”  

“嘶!燕王到底怎么守住闽县的?”  

报讯的亲兵兄弟,听着一群将领惊讶议论,不由微微挺胸。  

沈仁暗暗惊讶,‘好强的定力!’  

根据这名兄弟讲述这两天守城情况,好几次,差点就被倭寇破城。  

即便如此,燕王竟都忍着不动这股力量。  

这种战场忍耐性,他这种久经战场的老将,扪心自问,也做不到。  

随即笑道:“好,回去转告燕王,我会按照计划,截断倭寇闽江后路!”  

有五百骑兵这张底牌。  

倭寇败局已定。  

战场摆放在闽县以南三十里。  

好谋划!  

倭寇向南撤退三十里,摆开战场,他们当初停船的地方,就在战场北面。  

一旦倭寇在骑兵突然奔袭中败退,还会往北寻找战船吗?  

不会!  

仓皇之下,倭寇会向南,往海边逃窜。  

他都不需要堵截顺流而下的倭寇战船。  

只要堵截陈祖义闯入闽江营救即可。  

倭寇首领们,只看到,殿下要求他们远离闽县,是担心他们在野战时,分兵奔袭闽县。  

为了诱使殿下出城野战,迫不及待答应殿下的条件。  

却忽视,殿下隐藏极深的算计。  

这等心计,让人害怕!  

总之,若是换他,他是想不出这等谋划!  

黎明前,最黑暗时。  

亲兵回去向朱棣报讯。  

沈仁率领镇东卫将士,急行军直扑闽江下游。  

天色渐亮。  

嘟嘟嘟…  

昂扬号角声中,两日连续失败的倭寇海盗,士气高昂向南撤离。  

陈寿和其他海盗首领骑马离开时。  

扭头看向县城。  

一名海盗笑道:“很快,这座咱们损失惨重都攻不下的县城,就会不设防让咱们冲进去,烧杀劫掠了!”  

哈哈…  

众人忍不住爽朗大笑。  

陈寿笑笑,抖了抖马缰,领兵离开。  

城头。  

朱棣等人目睹倭寇向南撤退,前往约定的战场,也纷纷露出笑容。  

徐辉祖笑道:“姐夫,咱们是不是也出发?”  

“不着急。”朱棣含笑摇头。  

今天这一战,午后打起来就行。  

为沈仁截断闽江争取足够时间。  

于此同时。  

梁道明率兵乘坐数十艘小船,也抵达陈寿等人停靠战船处。  

并且迅速派兵控制船上海盗,确保这些人不会干扰他们。  

“梁首领,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梁道明在岸边打量故土风貌时,叶文举满脸含笑,从码头激动跑来,“梁首领,刚刚从控制的海盗口中得知一个消息…”  

当梁道明听闻,朱棣和陈寿约定在城南三十里外野战时,瞬间愣怔。  

哈哈…  

随即,仰头大笑,“叶前辈,天都向着咱们啊!”  

这不是受天青睐,还能是什么?  

笑过后,梁道明征询道:“叶前辈,我看咱们先在岸边隐藏起来,等明四皇子离开闽县后,再裹挟留守这里的百余各家将士,接收闽县如何?”  

叶文举含笑点头。  

裹挟留守看船的百余各家将士。  

是防止这些人给陈寿报讯。  

让陈寿和明四皇子拼死拼活。  

他们去闽县轻松劫掠!  

这回,明四皇子、陈祖义都是输家!  

日上三竿。  

朱棣领兵出城。  

闽县百姓惶恐议论。  

“燕王脑子是不是坏了!”  

“可不!就这点兵力出城野战,能赢吗?”  

“他败了,咱们也要跟着遭殃!”  

“这个祸害精,陛下为什么把他派来咱们福建!”  

城内百姓、士绅私下埋怨议论,朱棣听不到,但也能猜到。  

不过,他一点都不在意。  

很多决策,没有结果之前,不被人理解,很正常。  

他也不想解释。  

而且也解释不通。  

对城内百姓说,出城野战,是为了城外百姓?  

人性自私,城内百姓根本不会管城外人死活。  

解释说:他判断倭寇萌生退意,不出城,倭寇就要撤退。  

百姓肯定会说,退了好啊!  

退了大家都安全。  

百姓有百姓的考量。  

他作为此战主将,也有自己的考量。  

大家只是立场不同,没有对错之分。  

临近中午。  

朱棣率领九百将士,慢悠悠,不疾不徐抵达约定战场。  

谭渊一直远远隐秘跟着。  

秋收后,开阔的农田上。  

双方相隔五里,列阵而立。  

海盗阵前。  

帅旗下。  

陈寿远远凝视朱棣,唇角笑意渐浓,扭头看向左右,“诸位首领,这一战,就是咱们扬名立万之战,告诉兄弟们,冲垮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