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已经有了(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建筑师过来参加,他们未来的道路还长着呢,说不定在交流之后就能得到长远的进步。  

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贝聿铭、矶崎新、黑川纪章、安藤忠雄、格姆鲍赞巴克、伯纳德屈米、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等或是已经功成名就,或是正在成名前夕的建筑大师陆续抵达北京,到香山饭店入住,等待着会议的开始。  

到了会议开始那天,整座清华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大礼堂装饰一新,学生们列队欢迎这些大师的到来。  

建筑系的学生成了所有人羡慕的对象,因为只要你在建筑系读书,那怕才刚刚大一入学,都有资格进入礼堂,聆听这些大师的言论;而其它院系的学生,就只能选出最优秀的代表进去了,位置还得在建筑系学生的后面。  

“哎,要是杨振宁、李政道回国的时候,也能在清华做这样的交流就好了!”物理系的学生长叹道,到了那时候,出风头的就是他们了。  

“林桥应该能请得动那几位美国的计算机大师吧?到时候把埃德加科德、约翰巴克斯、克劳德香农都请来,可惜图灵已经去世了啊…”计算机系的学生也感慨道。  

埃德加科德是是密执安大学哲学博士,IBM公司研究员,被誉为“关系数据库之父“,并因为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杰出贡献于1981年获图灵奖;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厂商推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几乎都支持他的关系模型,数据库领域当前的研究工作大都以他的关系模型为基础。  

约翰巴克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同样在IBM工作,1952年,他领导一个小组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初期计算机设计了快速编码系统,1953年又为704计算机设计出(公式翻译程序)语言,其后又参加了ALGOL(算法语言)语言的设计工作,并且提出了描述60语言语法的表示法,称为巴克斯范式,后为许多其他语言所采用,巴克斯于1977年获图灵奖。  

克劳德香农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41年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他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为信息论和数字通信奠定了基1948年香农长达数十页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成了信息论正式诞生的里程碑,在他的通信数学模型中,清楚地提出信息的度量问题,他把哈特利的公式扩大到概率pi不同的情况,得到了著名的计算信息熵H的公式。  

如果计算中的对数log是以2为底的,那么计算出来的信息熵就以比特(bit)为单位。在计算机和通信中广泛使用的字节(Byte)、KB、MB、GB等词都是从比特演化而来。  

这些都是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师,他们也盼着能亲自聆听大师的教诲,然而现在,就只能先羡慕建筑系的学生了。  

这次的交流会分为两个环节,首先由林楼来讲述他的海东博物馆设计方案,并就建筑界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然后到场的建筑大师和林楼展开公开探讨,就他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最后还给在场的学生和其他单位的听众留了点提问时间。  

交流会正式开始,林楼将这几天赶出来的大幅效果图挂了上去,虽然贝聿铭等人已经在《建筑与都市》、《建筑实录》等期刊杂志上看到过海东省博物馆的效果图,但那上面缩印版效果图的视觉冲击力,远不能同眼前这几张相比。  

“‘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林先生作品让我再次体验到了曲线之于建筑的美感!”通过这些效果图,扎哈似乎看到了自己探索许久的目标。  

这句话是西班牙建筑高迪的名言,通俗来的讲就是,人的眼光是直的,看待任何问题都是以直尺来衡量,而自然界是没有直线的;由于引力,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曲的,这样一来,人类的看法必然产生错误;上帝(大自然)看待一切则都是用曲线的眼光,这是符合自然界的特点的,而高迪在自己的作品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曲线。  

“我看到了另一种几何形态的美!”贝聿铭钟爱三角形,但这并不妨碍他欣赏林楼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美感。  

同时他也和扎哈一样,从林楼的作品里看到了自己追求的东西,不同的是扎哈关注的是曲线的应用,而贝聿铭则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利用现代建筑的手法模仿土楼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如果把现代主义和传统的苏式建筑进行更深入的结合,又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在香山饭店里,他运用了一些苏式建筑的元素,但是还是太简单了,他并不满足。  

“我想知道,他使用了什么计算机程序,才创作出如此奇妙的建筑!”弗兰克盖里则更关注这一点,他已经打定主意,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从林楼那儿把软件弄过来。  

不同的大师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了同样的惊讶,他们都为林楼这件作品而倾倒,这件作品给了他们太多太多的启发。  

他们全身关注地听着林楼的讲述,后面清华建筑系的师生和其它单位的代表、其它院校的师生,欣赏这件作品的难度就大了不少,他们拼命地集中注意力生怕漏掉一点儿,手上动的飞快,记录下每一个他们觉得重要的词汇。  

或许现在还不理解,但是只要记下了,日后能认真研究的话,今天这堂课迟都会为他们带来收获。  

讲解结束,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