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无菌操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急救车直接把病人送到CT室,急诊做了CT,脑出血。  

第一个病人110毫升血量,出血部位在基底节,突破了脑室,昏迷了,年龄80岁。  

第二个出血量50毫升,出血部位也在基底节,人还清醒。  

第三例出血量10毫升,出血部位在丘脑,人处在昏睡状态,这里是睡眠中枢。  

三例都收进了监护室。  

“都归我了!”刘牧樵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都归你?这个110毫升的,我可以做。”邹医生想克服上次的心理阴影,出血量大的病人,比较容易建立信心。  

“你就别弄脏手了,今天的病人都归我了。”刘牧樵有些兴奋。  

三个病人,甚至也许真的有十个病人,可以酣畅淋漓地大干一场了。作为医生,操作成功,救活病人,那是一种享受,一种普通人难以体念到的享受。  

邹医生是重症监护室的主治医生,穿刺是常事。  

过去,他们开展的都是大量出血病人,并且大多时候是软管引流,医源性损害比较大。  

这次,赵一霖主任打出牌子做微创穿刺,那就是要摈弃过去的软管引流术。  

今天是第一天。  

邹医生过去没有正式做过,所以,刘牧樵说都归他做,他也就不再作声。  

不过,他还是很委屈地问了一句:“还是我帮你做术前准备?”  

谁知,刘牧樵回答得很干脆,“你负责三件事就行了,一是负责和病人家属谈话,二是负责写手术记录,三就是在一边学就行了,动手,就算了吧,你动作慢。”  

这话,差点把邹医生气得吐血。  

可是,不对吗?赵一霖已经对他讲过了,跟着刘牧樵学徒,今后,神经内科的穿刺,就以他们两个为主。  

“好吧。”  

邹医生嘴里这么说,心里却恨恨的,他等着看热闹!  

等着看热闹的还有赵一霖,他也觉得,不能让刘牧樵太得意了,太得意就容易翘尾巴,一翘尾巴就会要价很高。  

他还没有和刘牧樵谈待遇呢!  

他还在犹豫,到底是给他多少钱比较适合。  

很快,话谈好了,三个病人的家属都愿意做穿刺术,这个时候,家属的心愿都非常一致——不惜一切代价,一切听医生的。  

这句话,医生听多了。  

三个穿刺包拿过来了。  

“今天,可能要准备十个穿刺包。”刘牧樵一边准备,一边说。  

“十个?”  

拿包的住院医生想笑,你以为今天病人赶集哟!过去,十个包可以用半个月。  

刘牧樵没有再说什么,他开始给病人理发、定位、消毒、铺孔巾、切开皮肤,然后拿起电钻钻孔。  

一气呵成。  

两个人都暗暗地“咦”了一声。  

他不是说无菌操作还没做过吗?怎么一上手就是老手水平,这可就稀奇了。  

外行看热闹,行家一看就知道有没有,刘牧樵刚才的无菌操作没得说,就连做过上千次穿刺的赵一霖,也觉得自己没有这么流畅。  

行云流水,一步接一步,中间没有缝隙,这根本就不是生手能够做到的!  

邹医生好生失望。  

赵一霖不禁肃然起敬。  

他的无菌操作非常规范,不用担心医院感染的问题,还可以用来做示教。  

和他谈价,不能昧着良心,钱,真的不能亏待他,他根本就不是实习生,而是一个熟手,一个高手。  

刘牧樵偷偷瞥了一眼邹医生,他一脸的失望,而赵一霖,眼神中透着敬佩。  

接下来,和上一次不同,准备了两根3毫米直径的穿刺针,准备冲洗血肿。  

这种方法用于大出血病人,代替软管引流。  

双管穿刺,对于刘牧樵来说,没有丝毫的难度,他准确地把两根针管插进去,然后开始冲洗。  

一进一出,生理盐水加溶血酶,用了十分钟,最后流出来的全部是清亮的生理盐水了。  

这一例结束了。  

赵一霖上前看了一下病人的瞳孔,嗯了一声,不错,就有变化了,瞳孔变小了,重要的是,双侧瞳孔对称了。  

也就是说,脑疝解除了。  

作为老主任,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只要不出现第二次出血,这个出血量110毫升的老病人,活下来的概率非常大了。  

这就是活广告。  

110毫升出血量,那属于超级大出血,能够活下来,本身就是奇迹。  

赵一霖现在需要的就是奇迹,他希望他的科室成为安泰医院的品牌科室,他还有一个宏愿,梦想哪天,成为全省第二大神经内科。  

至于第一,不做这个梦,人家附属医院太强大了,光是博导就有二十几个,国家级名科,是编教科书的主力单位。  

邹医生出去了,他得给病人家属报喜。  

家属一听,喜出望外。  

“这么快?我们以为还在理发呢?”  

邹医生说:“我们主任亲自主刀,非常成功。”  

“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这个,肯定会留下后遗症的,偏瘫,那是没办法的事,我们只能尽量减少后遗症。”邹医生说话的声音都低了几个分贝。  

“没关系,偏瘫就偏瘫,能够喘气就行了,我们请两个专门服侍她的人。”  

“噢。”邹医生吁了一口气,他最担心的就是病人家属得寸进尺,家属这样通情达理,让他紧绷的弦,放松了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