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章 湖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土肥原贤二在济南呆了两个月,越呆越心凉。  

随着各方面情报汇集。  

皇军几个方面军战场风云汇聚。  

他明白一件事情。  

要组织十来个师团,进山围剿这个所谓的120师独立团,立马为第14师团报仇,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北进计划,不仅关系着关东军争夺资源,也关系着关东军上下的利益。  

这是大本营渴望的突破性战略。  

不可能因为第14师团的事情耽搁。  

拿下湖北,湖南,广西,攻入四川,灭掉国民政府同样重要。  

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大日本帝国才能彻底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  

才能做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这同样是华中方面军利益所在,他们连安徽的川军都没有急于去收拾,磨刀霍霍,调动重兵,储备物资,对湖北五战区发起进攻。  

华北方面军相对就有些尴尬和落寞了,他们面前没有重大的军事目标,不管是北进,西进,南进,好像都没他们什么事。  

要跨过重重山脉阻隔,进入陕西,进攻四川,将会是难如登天的计划,进攻西北更不现实,那些地方穷的拿什么填补战损。  

皇军内部的局面,都不是让土肥原贤二最头疼。  

对山东八路军了解越多,他越感觉棘手。  

花重金,损失很多人手。  

通过对山东山区周围的城镇进行了解,不难猜出。  

山东中部的山区,但凡村镇,中国人居住地方,土八路都在组织挖掘地道。  

他们利用电影做战争动员和战术指导,利用缴获土匪的武器,发放给村民自卫。  

还制作土地雷,混杂着军用地雷,在各隘口随时埋设。  

皇军的优势在火力,重武器势必难以进入山区。  

更难是山区公路崎岖难行,不仅无法运输重武器,还要分兵,如果皇军要分兵进攻尼山,沂山,蒙山,泰山,土八路占据地形优势,再利用地道神出鬼没的伏击分散的皇军,势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于是乎,这老鬼子跑到了北平,跟寺内寿一长谈一次。  

发现整个华北不管是山区还是平原,都面临这样的局面。  

寺内寿一认为华北方面军兵力不足,当前只能利用交通线,封锁八路军。  

日本本土的大本营也好,国民也好,在狂热的战争情绪下,国内对一线攻城略地的部队相对宽容。  

而对治安绥靖的损失,难以接受。  

消灭八路军,甚至比正面战场上打败中央军更难,调集足够的战争资源,需要时机。  

不管是胜也好,败也好,华中方面军西进,关东军北进的攻势遏制以后,才是收拾占领区土八路和其他部队最好的时机。  

当下的封锁战术,不得已而为之。  

大本营不重视,没有派人来了解,谁坐在华北方面军司令那个位置也不敢打。  

寺内寿一认为土肥原贤二现阶段在华北盯着替第14师团报仇不合时宜,大本营扶持汪兆明建立傀儡政府,拉拢部分跟汪兆明熟悉的中央军,地方军投日,对摧毁中国人的抵抗意志,非常有必要。  

对付土八路,正规军转化的伪军更加熟悉地形,也更加熟悉中国人的弱点,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希望土肥原南下协助这个汉奸尽快把政权建设起来。  

同时也希望他能通过他自己在大本营的影响力,华中方面军的渠道,把土八路在华北给皇军造成困难汇报给大本营。  

“司令官阁下,华北八路军偌给他们一些时日发展,将成为大日本帝国皇军腹心之患,您身系重责,提醒大本营及时派兵,扭转他们的关注点,拜托了!”  

土肥原贤二本来想再次建议寺内寿一,哪怕顶住压力,也要对山东进行重点围剿。  

话到嘴边,也没有说出口。  

这时候,冈部直三郎却跑进来了。  

“司令官阁下,津浦路邹县,藤县,临城段,临沂城南北几十公里公路据点,同时遭遇土八路进攻!”  

“八嘎!”  

寺内寿一真的怒了。  

华北方面军目前不打山东八路军,哪怕第14师团和17师团损失也没有计较,对手也应该有觉悟不来招惹自己。  

土肥原贤二虽说下定决定明天离开,他还是很关注山东这股八路军。  

这是毁掉他在皇军中的荣誉的对手,他早就在心里下了必杀令。  

“冈部君,是独立团马大斗干的?”  

土肥原贤二关切的目光看过来,冈部直三郎连忙点点头。  

“是的!”  

“他们是不是只进攻封锁线,炮楼,摧毁我们建设的封锁墙,铁丝网和封锁沟?”  

“是的!”  

“司令官阁下,命令被攻击据点,能突围就突围!不能撤就死战!”  

眼看着寺内寿一在看津浦路和鲁南的军事部署图。  

土肥原贤二的建议,还是从嘴里冒了出来。  

“纳尼,土肥原君,说说你的理由!”  

“山东的土八路,最擅长的就是围点打援,上次如果不是司令官命令果决,港城援救广野师团长的联队,也凶多吉少!”  

对第14师团覆灭,土肥原贤二还是遗憾的,去济宁的两个先遣两个联队玉碎以后,如果方面军参谋部和井关隆昌能像东线一样,重视对手,立刻下令馆余后撤,也许他们剩下的大部分勇士,可以平安撤离菏泽。  

“难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