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五章 还人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国民革命军52军一共有两个师,第2师师长郑洞国,第25师师长张耀明。  

很巧合的是,三个人都是黄埔一期的同学。  

1933年3月,关麟征奉命率25师随17军军长徐廷瑶北上,参加长城抗战。  

部队开到古北口前线,占领二线阵地,因一线守阵地的东北军王以哲部张廷枢旅一触即溃,他亲率一团猛烈反击日军。双方短兵相接,战斗惨烈。  

关麟征被枪榴弹炸伤五处,成为血人,身旁官兵十余人全部战死,他仍毫不动摇,从容指挥部队英勇杀敌,终于击退了敌人占领了高地,强占潮河支流北岸(干沟)高地。在师长的带动下,25师在古北口和日军西义一的第八师团血战三天,伤亡4000余人。  

关麟征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大公报》主笔张季鸾亲自撰写社论“爱国男儿,血洒疆场”,以贺其功。  

1937年,关麟征升任52军军长,辖第2师(师长郑洞国),第25师(师长张耀明),投入抗日战争。这年秋冬,他率部队在平汉铁路从事抗日斗争。  

去年日军第14团及第6师团、第16师团各一部在冀南由肥乡、成安、临漳等县进犯漳河,他率52军在漳河南岸与日军土肥原贤二的第十四师团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  

双方发生白刃肉搏战,几次退而复进,失而复得,双方伤亡惨重。由于关军奋勇杀敌,终于使日军向漳河北岸邯郸、武安一带败退。  

关麟征从侦察员报告中得知日军在邯郸城外建有飞机场和汽油库,便立即从25师中抽调营长梁智伟,让他率一营部队夜袭机场,烧毁日本飞机10余架,缴获大批枪械弹药,受到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电令嘉奖。  

部队调拨到五战区以后。  

这员抗日悍将,打鬼子不含糊,对地方军阀割据同样非常厌恶。  

他认为日本人之所以敢入侵民国,就是民国内部割据,各地方不服从中央政府统一行政,国力无法凝聚造成的,在此国难当头的时刻,地方军阀应该立刻交出军权和政权。  

当然,他也认为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李宗仁,刘湘为抗战的付出,他还是认可的。  

在五战区统一指挥下,在川军和薛岳的密切配合下,桂军,西北军,原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滇军,黔军死战不退,这些地方军阀的烂部队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不仅震撼了关麟征,也让他两个同学无比震惊。  

川军66军从北,74军从西向东。  

52军由南向北。  

一天一夜的猛攻,打的鬼子114师团阵地缩小在几个低矮的丘陵,负隅顽抗。  

为了掩护74军率先撤防。  

第2师郑洞国部率领残兵北上,接管的西面阵地。  

这时候鬼子飞机就来了。  

鬼子的目标是川军,一百多架飞机,对着川军攻击线身后的地方轰炸。  

前沿观察哨汇报情况,关麟征得知这个消息,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情绪。  

中央军才是国民政府真正的抵抗主力。  

可是在这场战争中,却被四川几支地方军阀抢了抗战的风头。  

如今鬼子集中那么大的机群,朝着川军身后轰炸,难道那里是冯天魁的指挥部?  

“耀明,川军肯定出事了,要不要派一支部队去看看?”  

“军座,你不是一直很讨厌军阀?”  

张耀明作为同学兼部下,对他这个长相胖胖的上峰,了解的很。  

恨不得委座可以直接管辖所有的地方行政和地方军队。  

“刘湘和冯天魁不一样,且不说,我们上个月补充的弹药,是刘湘的兵工厂生产的,他们的西迁计划,为国家保存了工业力量。再说我们围歼板垣重兵集团这场仗,全靠着川军浴血坚持,才给我们赢得的胜利的机会!”  

“让第2师派一支小部队去看看?”  

郑洞国也觉得应该去看看,如果有机会帮一帮川军。  

可是几个人眼里都流出一些担忧,军委会和地方关系复杂,跟川军将领交往过密,可不仅是影响前途的事情。  

被军队里的政训部门特务们盯上。  

八张嘴也说不清楚,还连累自己人。  

三个人正在纠结,这时候,贺国光的电报到了。  

“给贺副司令发报,我们全力拖住114师团!”  

正愁没有借口出兵,擅自出兵会被军团部一帮人告刁状的关麟征大喜,一边给通讯官下达回电的任务。  

关麟征一边对张耀明和郑洞国说。  

“你们两个想不想去见见冯天魁?”  

“当然想见,这家伙带66军打鬼子跟砍瓜切菜一样,我张某人佩服,军座的意思,我们亲自带兵去救?”  

“当然,我关某不喜欢欠人人情,此战二十兵团欠了川军一个大人情,既然有机会偿还为什么不去,再说了,我52军见死不救,以后谁还敢跟我52军协同作战。通知警卫图,25师曹邦佑团,一起出发,绕道过114师团阵地,救援川军!”  

“卑职遵命!”  

战场上抬头不见低头见,52军离川军出事的地点最近,能有机会救援冯天魁,让他欠下52军一个人情。  

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看着郑洞国举起的双手,张耀明和关麟征跟他击掌。  

他们就安排副师长,参谋长组织火力,全力猛攻114师团。  

三个军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