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五章 效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滇军装备在国内算是一流。  

尤其是中央军精锐的德械师在淞沪打光之后。  

禹王山之战,滇军声名鹊起。  

英雄,是在历史转折时期,用血肉创造奇迹的将士,他们的表现,配的上云龙苦心攒下的精良装备。  

跟川军一样,滇军也习惯佩戴钢盔,人手一顶的法式头盔,还有法制哈其开斯机枪、比利时七九步枪、捷克造轻重机枪和法国造八二迫击炮、六零迫击炮、高射机枪等装备,甚至还有专门的防毒队,这比甫系川军的川造德械师只好不差。  

劳师远征,没有重炮。  

面对鬼子的重炮,除了战壕,防炮洞无计可施。  

历史上禹王山之战,主峰由126米被炮火削减到124米!  

猴子兵,是滇军的创造出来对付敌人坦克的办法。  

凭借云贵川山地练习出来的敏捷身手,跳到敌人坦克上面,把顶盖拉开,榴弹扔进去。  

这样的战术,傻子都知道,会伴随多么巨大的牺牲。  

4万滇军死了一半,2万余名滇军将士埋骨他乡,化作浴血的彩云,飞回了红土高原上的故乡。  

就连当时的日本报纸也惊呼:“自‘九一八’与华军开战以来,遇到滇军这样猛烈冲锋,置生命于不顾,实为罕见。  

禹王山之战。  

卢汉接手的汤恩伯和孙连仲转移以后,留下的阵地。  

枪械弹药,背着千里转战,本身就是巨大的负重。  

缺乏挖掘战壕的工具。  

只能用牺牲的将士遗骸堆砌工事。  

很难想象,二十七天坚守在人间地狱一样的地方。  

滇军和黔军弟兄该有怎么样粗壮的神经。  

电视剧这个世界,有了两首航母停靠在海岸线附近,对手是一个满编师团。  

该有的坦克,重炮,一样不少。  

甚至猛虎出笼的第8师团,比历史跟中国军队血战多日的第5,第10师团少了一分疲惫。  

更严重的是,临沂和郯县朝不保夕,卢汉部和王文彦部随时可能遭遇北面的南下日军的夹击。  

周小山送锄头,铲子,送炸药。  

邓锡候叮嘱他们一定注意构筑工事,放炮洞。  

让保安团带反坦克的炮团,机炮团协助对付日军坦克。  

也希望他们可以跟历史上一样,创造一个奇迹。  

果然,滇军不负所托。  

第8师团也不知道是不是在东北呆傻了。  

狂的没边。  

完全蔑视中国这些地方军。  

面对五万的对手。  

第一天,只派出一个联队,一个战车中队,进攻滇军。  

卢汉集中火力,打爆了鬼子坦克,装甲车,对鬼子发起反攻,打的鬼子狼狈的东窜,直到跟第8师团大部汇合,才稳住了阵脚。  

这一切,都被跟随日照保安团在一起的范长江,及时的向全国报道。  

一下子,继大汶口56军之后,又成为了全国民众的注视焦点。  

滇军的勇猛,一下子暴露在五战区面前。  

白崇禧,徐祖贻,都看见了完成战略设想的希望。  

“德邻兄,你说,滇军和黔军,会不会给二十兵团,创造战机?”  

有了川军在太湖之战,大汶口之战的战绩在前面。  

五战区和军委会,对于徐州战场的胜利不像历史上那么迫切。  

李宗仁的压力,反而来源于那些想保存中央军实力,消耗地方军的家伙。  

“难,我看难,滇军和黔军,现在所处的位置很危险,极可能被郯县,临沂南下的日军,切断后路,二十兵团在徐州,北线的鬼子会有所忌惮,一旦投入东海和邳州之间这个战场,侧后危了!”  

滇军初战告捷,的确为五战区注入了一阵强心剂。  

也极大的减轻了李宗仁的压力。  

嘴上虽然说难,脸上浮现出浅浅的笑容。  

“张自忠可以顶上去啊?”  

“难,临沂,郯县是两个方向,张自忠顶上临沂的方向,郯县的18师团掉头,孙连仲牵制不住!”  

“能不能让川军顶上去?”  

“薛岳不会放心把后背交给川军,再说川军同样不信任中央军。更何况56军撤防,川军要是胆敢南下东调,北线中路两个师团的鬼子,会毫不犹豫的扑向滕县。”  

看着地图上的态势,白崇禧头都大了。  

滕县是万万不能出事的,鬼子要是攻破滕县,整个战区所有部队都要立即撤离。  

兵力还是太少了。  

当初自己淞沪战场时候,谨慎一点,保守一点,哪怕保留下一两个师,留在五战区机动,也不至于这样。  

“李长官,孙连仲发来电报,第二集团军被鬼子18师团包围了!”  

跟第8师团急于求成不同的是18师团,听说第二集团军在马陵山区,毫不犹豫的下令部队迂回,展开,把马陵山各交通要道封锁了。  

他们需要等着登陆的炮兵,辎重联队,把火炮拉来。  

“包围了怕什么,又不是缺粮缺水缺弹药,地形是他们自找的,给孙连仲发报,拖住包围他们的18师团,抱定杀身成仁的决心,为战区赢得主动权,为友军创造战机。庞炳勋,谷良民的勇敢顽强,不值得同样是西北军的第二集团军效仿吗?”  

战局太被动了,只有坚持,才有机会,李宗仁亲自措辞对孙连仲的电文,看着参谋去拍发,对着白崇禧和徐祖贻苦笑。  

“抗战全面爆发,直至今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