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五章 三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宗仁哪里能不知道,大汶口左右两翼都被鬼子占领。  

第二师团还可以折道向东南,进入曲阜。  

切断56军的退路。  

他给五十六军命令是坚守三天,为滕县布防赢得三天的时间。  

三天后,进入沂蒙山,跟新任命的第三集团军司令官孙桐萱汇合。  

之所以压下来没有通报川军。  

主要是担心川军跟第三集团军走的太近。  

韩复榘被抓捕以后,他很多部下并没有抱怨刘湘下火车的行为。  

反而忠于韩复榘的这些部将,认为是刘湘对韩复榘进行了最大的提醒,韩长官执迷不悟才落入了军委会的圈套。  

加行贺粹之和抵达滕县的川军合作。  

在大汶口打了个大胜仗。  

第三集团军几个师都期待跟川军第二次进行合作。  

邓锡候找上门来,他不能不说,毕竟邓锡候现在也是战区副司令。  

“我给56军的命令,是坚守三天!”  

三天,邓锡候苦笑,谷良民怕是一天都顶不住。  

怕是军委会等着谷良民提前撤退,以后秋后算账找机会?  

很显然,这个命令对川军还是有利的,滕县处于二线防御的位置,前面安排了部队死守,对川军也能有所交代。  

战争太残酷。  

为了抵御鬼子侵略,总会有军队去硬抗鬼子攻击。  

五战区急于削弱一股日军。  

不用问,邓锡候也明白肯定临沂也是坚守城池的任务。  

如果东线日军胆敢南下,庞炳勋和十二军顶不住的时候,孙连仲会接着。  

冯天魁猜想的不错,李长官的战略设想,还是在东线。  

全歼了坂本顺支队,北面的鬼子从青岛方向南进,五战区的胃口也更大了,已经把歼灭第5师团一部的目标,变更成了歼灭114师团和第5师团大部了。  

可是鬼子从海州登陆怎么办?  

邓锡候没有继续问下去,怕李宗仁误会川军又要出击临沂抢功。  

他叹了一口气。  

战争总会有牺牲。  

希望谷良民和孙桐萱,庞炳勋他们拿出智慧和勇气,能死里逃生。  

邓锡候猜测的不错。  

日军对峙十多天,大兵压境,组织人力已经修通了大汶口到泰安被全部破坏的铁路,公路。  

谷良民就猜到有这一天。  

66军说是一个军,麾下师参加过几次对日作战。  

折损以后,一直没有时间进行整补。  

目前只有一万多人,兵力还不如楚天舒的168师。  

昨天,他借用了邓锡候出川时候说的话,激励官兵。  

第三集团军将士,受山东人民二十余年的供养,当然要拼命争取历史的光荣,籍以酬报山东人民。  

真正鬼子炮击,上报战情,五战区命令下达的时候。  

还是吓了谷良民一大跳。  

狗日的小鬼子,路修通了,重炮拉上来了,拽成这个样子。  

一百多门火炮同时开火。  

炮火把地面都翻了一层。  

哪怕工事已经挖的很深了,放炮洞还是炸塌了十几个。  

炮弹要不钱啊?  

这么强的火力密度,对中国一个杂牌军,合适吗?  

“军座,要不要跟川军联络一下,五战区要我们坚守三天,三天时间,足够狗日的小鬼子迂回到曲阜,对我们完成包围圈,到时候想走也走不了了!”  

谷良民还是消息灵通的,蒙阴被占领,宁阳守不住。  

大汶口的56军突前到鬼子随时可以包抄的境地。  

开口提醒的是74师师长李汉章。  

他继续说。  

“孙司令临走时候有交代,如果我们实在扛不住,给川军求助!”  

“汉章啊,天助自助之人,打了这么久的仗,你还没看明白?川军出兵救援庞炳勋,那是因为庞炳勋打的好,打出我们中国军队的骨气,大汶口这有有工事,有弹药,有粮食,我们要是被鬼子大炮给吓退了,没有打出战机,别胡说川军瞧不上我们,我们自己也瞧不起自己,准备血战吧!”  

“要是鬼子抄后路,占领了曲阜怎么办?”  

“曲阜公路铁路都被破坏了,能去的,都是轻装步兵,他们敢来断我们的后路,川军怎么会放过南北夹击对手的机会!”  

“军座,我就担心我们守到了几天,损失太大,连夹击和突围的力气也没有了!”  

谷良民摆摆手。  

“没有了就没有了,韩司令敢抗命,一样被抓,三天没守住,我们两个就算是逃出去,也少不了上军事法庭的命运!鬼子刺刀都定在胸口上了,没什么说的,干就完了!”  

谷良民话都没说完,鬼子炮声就听了。  

就听见他嘶吼起来。  

军部参谋,各处军官,按预定方案,全部给我上阵地,鬼子要进攻,立刻统计伤亡,督战各团,迎战鬼子。  

真正的考验来了。  

谷良民扯掉了自己衣领上的军衔,抓起一定钢盔,带着警卫,就跑到外面的高地的瞭望所。  

鬼子很狡猾,前面两次,鬼子暂停炮击,等士兵从防炮洞出来,又开始进行炮击。  

炮弹带来的呼啸声,又把士兵们吓回了放炮洞。  

连续两次上演狼来了,第三次,狼应该真的来了。  

这一次,他没得军官们上报情况,就把军部的参谋,部分军官派了了出去,全面检查伤亡。  

没等到这些军官,把两个师下属各团的伤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