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七章 觅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临沂大捷,消灭日军精锐师团一个步兵旅团加上第5野炮联队。  

若不是对手编制早已经公开。  

驻扎徐州的记者都知道这个情况。  

大公报刘紫曼同时给中央社和大公报撰写前线报道。  

侍从室都准备改成歼敌两万的战果。  

虽然作战的主力是川军,毕竟是打赢了。  

尤其是安排庞炳勋守临沂的部署,是李宗仁做出以后,委员长亲自首肯的。  

甚至侍从室认为,如果不是调动孙桐萱12军虚晃一枪。  

日本说不定早就察觉了川军增援的意图。  

也就没有这场大胜了。  

尽管鬼子调动航母上的飞机,针对徐州,开封,滕县,临沂进行了一整天的轰炸。  

哪怕川军预警,提前发来电报判断鬼子飞机的轰炸。  

长官部和部分主力都疏散在城外。  

徐州城还是伤亡惨重。  

徐州会战的重要性,牵动了每个国人的心。  

委员长决定亲临徐州,表彰有功将士。  

收到川军电报的李长官,正在头疼。  

存留在火车站仓库的部分物资全部被炸毁。  

鬼子飞机还丢了燃烧弹,硫磺弹,抢救出来的粮食都不能用了。  

正在报战损,川军又要粮食上次才领了三个月的粮食,说什么动员百姓构筑防御工事防御两个半师团南下,消耗殆尽。  

没有吃的,川军只能回安徽自己地盘上觅食。  

李宗仁第一个反应,不会拉去卖了吧?  

头疼,几万人,三个半月的给养,你一个月不到就是吃个精光,猪啊?  

反正委座要来,干脆上报给委座,毕竟川军索要的弹药和粮食,数量太大。  

弹药的事情也很紧急,人家川军歼灭了一个师团加上一个旅团,战绩实实在在放在哪里,原本拨付的六百万发弹药,所剩无几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委员长亲临徐州。  

李宗仁都不知道具体日期,人就到了。  

侍从室倒是会找地方,让李长官亲自去城外云龙湖南的山林附近庄园去面见委座。  

这消息倒是没人卖给日本人,鬼子飞机上午在徐州转了一圈,在城外发现中国军队的地方,丢了些炸弹走了。  

再次对滕县,临沂,展开了大轰炸。  

委座到徐州阵仗不小,不仅侍从室好些官员随行。  

汤恩伯,蒋鼎文,陈诚,薛岳,康泽,贺国光这些跟川军有所交集的大员都到了。  

等李长官赶来,几个官员最好奇的就是。  

刘湘去哪了?  

川军的通报,是刘湘到了滕县,慰问了二十二集团军将士,连夜乘坐火车从徐州到浦口的津浦铁路南下蚌埠了。  

问题是,南下的火车,出了徐州不远,鬼子北上了,火车就回到了滕县。  

很多人判断刘湘去潼关了。  

蒋鼎文下令胡宗南在川陕公路设立检查站,同时对潼关到西安全面盘查。  

依然没有消息。  

受侍从室委托,贺国光几次给冯天魁发电报,都说刘湘南下了,还在路上,这特么走了半个月,还没到安徽。  

今天一看见李宗仁,贺国光忍不住开口。  

“李长官,你认为刘湘有没有可能,还在滕县,他怕你说他干扰五战区的指挥!”  

“上次开封开会,别说刘湘的车队和警卫被炸了,昨天早上,我要不是得到川军示警,说大批敌机从黄海过来,我也被炸死在司令部,这狗日的小鬼子,鼻子怎么这么灵?”  

李宗仁没好气的看着这些中央大员,都不知道干什么吃的。  

部队被渗透的千疮百孔。  

中国军队就没有秘密可言。  

在这么下去,怕是蒋委员长也难保证自己不遭遇日军轰炸。  

别说刘湘想把自己藏起来,就是他这个战区司令,也想尽办法把战区指挥部藏起来。  

“对了,邓锡候,冯天魁发来电报,你们看看吧,说他们弹药打光了,粮食也吃完了,五战区再不补给,川军只能南下安徽觅食!”  

“觅食,我看是避战吧?亏他冯天魁想得出来!”  

“就是,他分明胆怯了!”  

“我们在淞沪战场,顶着飞机舰炮鏖战三个多月,人海填火海一样干鬼子,华北这点火力密度,毛毛雨,这种仗都打不赢,妄自装备这么好的武器,当初我们要是撤下来几个德械师,一样可以打好仗!”  

陈诚和贺国光很吃惊。  

曾几何时,川军在中央军中拉了这么多仇恨。  

尽管他们知道,现在全国的民众,提起川军,提起刘湘,冯天魁,郭勋祺,都在竖起大拇指。  

中央军士兵和中下层军官怨言很大。  

觉得跟错了队伍,不如参加川军打鬼子痛快。  

中央军将领不能把战败的责任推给委员长,只能到处找川军不是。  

今天这个阵仗,还是超出他们的预料。  

薛岳,蒋鼎文,汤恩伯一个个恨不得甫系川军栽个大跟头,正好落井下石。  

“话不能这么说,出了这个门,你们要说给记者或者全国人说,川军避战,都没人相信,徐州车站被炸了,粮食损失很大,五战区没有粮食提供给滕县川军。”  

尽管还没见到委座,李宗仁不妨先把来意说明。  

他有些鄙视这帮人,刘湘的川康绥靖公署械修所,把所有的军械产出都交给中央调拨。  

地方全力支持西迁入川的兵工厂制造武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