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太狠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陈诚也没想到,潘文华今天给他这个建议,救了他两个团。  

胡琏命令三团,在23军火炮的掩护下,冲入了苏州城鬼子唯一控制的营地,这是一个工厂和仓库临时改造的集中营,迎接他们的却是惊天大爆。  

爆炸地动山摇。  

连城外的临时指挥部也不断的晃动。  

牵制火车站日军的范明166师不停的发报询问发生什么事情。  

灰尘落下来,呛的所有军官都跑出去看情况去了。  

鬼子引爆了预埋的炸药。  

里面的战俘,百姓,还有冲进去的三团,被大量的炸药撕的粉身碎骨。  

甚至爆炸波及到外围佯攻的两个团,部分士兵被气浪炸的后退飞舞,还造成了不小伤亡。  

黑灯瞎火的,前线两个团长也不知道这次爆炸,究竟会有多少伤亡。  

从爆炸中心,没有任何动静来看。  

关押在集中营里的一万多战俘和百姓,几乎不可能幸存。  

鬼子太狠了,这是一万多手无寸铁的无辜人命啊。  

弥漫的粉尘里都能感受到血腥。  

出门啥也看不见,又不敢冒失去前沿,指挥部的尘雾还没有散,陈诚和胡琏就又钻进房里。。  

急于知道前沿损失的情况。  

还没联系上前沿。  

电报却收到了十八集团军的通电。  

哪怕首都南京被占领,中华民族也永不屈服!  

焦土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在日军占领南京这个特殊的日子,十八集团军起爆了埋设在承德的炸药,日军第2师团,第3,36联队在爆炸中损失惨重,十八集团军一二零师骑兵旅一部,乘势对鬼子残部发起了进攻,今夜将收复承德。  

好消息,打的好,十八集团军又打了一个胜仗,灭了两个联队精锐鬼子。  

友军的胜利,也是中国人的胜利,潘文华笑容满面的举起手臂挥舞,指挥部一片欢呼的声音。  

陈诚却笑不出来,这种埋设炸药的打法太恶毒,日军,共军,川军都这么干,这个仗打起来,必须要十二万分的小心。  

不用说,苏州这里肯定也是这种情况,庆幸是胡琏这小子够冷静,没让自己把整个旅都赔进去。  

不行,中央军也要这么干,他下定了决心,这仗过后,也要去找找军需处,让他们找范旭东,吴蕴初多为前线提供一些炸药,也许其他派系他管不着,但是他的十五集团军,炸药一定要足够。  

松井石根终究没有让114师团和第6师团返回上海,因为谷寿夫和末松茂治都判断,川军绝不会占领上海,明天天一亮,他们就会跑,川军很清楚,即便打掉了虹桥机场的飞机,在杭州湾,大日本帝国海军还有四艘航母上的飞机等着他们。  

川军很惜命,能占便宜不会放过,不能占便宜,也不会气恼。  

正因为他们的惜命,才在日军占尽了空中优势的情况下,跟第十军硬拼两仗,还保存到如此实力。  

既然谷寿夫和末松茂治都判断,川军占领一夜就会撤,连天亮都等不及也会撤,松井石根就认为没必要派兵回上海了。  

他就不信了,日租界海军,陆军司令部附近,那么多永固的工事,地堡群,在一夜之间,就被中国军队摧毁。  

更不信他们会被全军消灭。  

他更怕两个师团在回去的路上,遇到川军什么埋伏。  

尤其是第十八集团军通电以后,关东军通报的承德那场爆炸,更让他觉得不派114师团和第6师团支援无锡苏州是对的。  

不过火车站失联,飞机场遇袭后,撤出来不到一个大队,还是让他钻心的疼。  

一边下令让士兵能退入租界司令部,就退回去,不能退就去公共租界英美势力地区和法租界。  

一边指挥者日本陆军司令部留守的一个大队和一帮参谋在炮火覆盖中,组织防御。  

这仗打的太憋闷了。  

眼看着苏州战场回报,爆炸重创了进攻的中国部队。  

紧接着,又收到承德爆炸的消息。  

他心里发誓,一定要让中国人付出代价。  

坏消息还没有停止,不断的从电报传来,日租界几个银行大楼,燃起冲天大火,码头被中国军队占领,留守部队全军覆没,海军黄浦江停靠的八艘舰船,在炮击中沉没四艘,其余四艘也打的千疮百孔。  

周小山他们直属连三排跟警卫团,辎重团,又扫荡了几家界面上的大型日本人商社。  

可惜除了仓库里的大量中国家具,机械,没有找到太多值钱的东西。  

倒是找到一些汽油。  

刚搬了一部分到车上。  

接到郑冲电报,码头又发现一个日军军械仓库。  

周小山干脆下令,把汽油浇在附近,一把火把日本商社一起烧了。  

然后带着辎重团开进城的三百多辆空载的汽车,就到了码头仓库。  

一箱箱的炮弹,子弹,都是川军急需的。  

更别说还有部分步枪,掷弹筒,轻重机枪和曲射炮。  

码头上日本监工和汉奸工头都已经被干掉,熬夜搬运的工人已经被收拢起来。  

周小山拿出一摞日元和法币就开始发钱。  

2个小时,把川军开来的所有汽车装满,每个人除了日元,法币混合支付的十倍薪水。  

还要奖励现大洋。  

有虞洽卿的人帮忙,不仅现场的工人踊跃帮助中国军队搬运物资,另外还叫来附近好多白天扛了一天,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