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要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冯钦哉是杨虎城的兵。  

西安事变以后,杨虎城被迫下野出国,尽管他本人很想指挥部队对日作战。  

不得不服从军委会的命令,离开中国。  

抗战爆发以后,原来东北军,十七路军都归属刘峙这个逃跑将军调遣。  

士气非常低落。  

冯钦哉是一百个不愿意来的,第一次驻防娘子关和石门,他就只在外围转了转,这次军委会给他们下达了死命令,躲不掉的,连程潜也派出来了,让他指挥平汉路打打开,据说这里要跟津浦路北段一起,划归冯玉祥的第六战区。  

韩复榘,庞炳勋那些个混蛋肯定不会乐意被冯玉祥指挥的,第六战区,这不是扯淡吗。  

周小山本来还准备给冯钦哉这个友军,支援一点弹药,把仓库里的一些7.9口径,常德胜嫌弃不好配套的旧枪械都给他。  

石门,保定都有些日军缴获国军的枪械,也有捷克式,汉阳造,甚至一些7.9口径的弹药。  

毕竟冯天魁跟杨虎城老交情了。  

似乎人家说完工事以后,兴致不高,也不太愿意跟楚天舒交流。  

连战连捷,川军一二二旅骨子里也是骄傲的,楚天舒才不愿意热脸贴人家冷屁股。  

准备交防以后,就向冯天魁发报,问询是否返回娘子关。  

冯天魁也是懵的。  

今天接到刘大帅的电报,国府正在跟二战区交涉,让他派兵南下。  

刘湘成为了新成立的七战区司令。  

手下的弟兄,要过来扎起。  

他还专门给郭勋祺发了封电报去,郭勋祺也是懵的,部队刚到河南新乡,也收到大帅的召唤。  

从重庆到汉口,转平汉线火车刚刚把所有部队,军械运到新乡,卧槽。  

又得回武汉,去芜湖。  

国民政府得命令一日三变,潘文华的另外两个师,还在火车上,往新乡赶,疯都疯了。  

只有唐式遵,率领二十三集团军另外一个兵团,到了武汉,饶国华替他去洛阳,开军事会议。  

山西,太原,二战区长官部。  

卫立煌和黄绍竑听说这个消息,可坐不住了。  

“阎长官,怎么回事,六十六师要调走?确定了吗?”  

六十六师一到娘子关,就把东线战场稳住了,等石门哪里,一战区派人接防。  

二战区完全可以命令六十六师从河北北上,夹击板垣师团,或者返回太原,和晋绥军,中央军一到,正面打垮板垣。  

他们两人围着这两个方案,都准备了好几个作战计划。  

忽然间,六十六师要调走?  

哪怕调到一战区也好啊,一战区打的越好,二战区越安全。  

鬼子在华北战场肯定会增兵。  

六十六师走了,山西怎么顶的住?  

“俊如,季宽,不是我不想留下川军六十六师,人家刘湘亲自担任七战区司令,要嫡系归建,不仅是二战区的六十六师,刚开拔到新乡,向一战区报道的郭勋祺,也要立刻南下,淞沪战场吃紧,继续增援!”  

黄绍竑心里骂娘了。  

二战区好不容易来了一支能打的部队,你特娘的,见都没见人家冯天魁一面,就怕冯天魁跟你要钱。  

结果呢?  

川军的武器弹药打的都是自己的。  

能走当然要走。  

“阎长官,能不能给军委会说一说,日军在华北增兵,六十六师调走了,二战区真的顶不住。”  

“人家不是派来了二十二集团军吗?”  

卫立煌急的直摇头。  

“军委会发来了二十二集团军编制情况,番号五个师,真正人数,也只有六万多人,虽说也是川军,可是邓锡候跟孙震财力太差,两个小军阀部队组成的军队,装备跟刘湘嫡系根本没法比!”  

“还有,战力不单纯是军械,我收到来自四川的情报,冯天魁的兵,在川军中独一无二,永州两年前开始,就在研究日军,日军操典和教材,下发到营一级的建制,在战场上,能针对日军组织起有效的战术,连刘湘的二十三集团军也做不到!”  

“人家刘湘更不会把六十六师留在山西了,这件事情已成定局,拜托你们二位,好好跟邓锡候,孙震商量,怎么应对山西的战局。”  

黄绍竑和卫立煌对视,眼里都透出无奈。  

黄绍竑还是开口了。  

“六十六师,自打进入娘子关战场,连战连捷,消灭日军三个旅团,两个联队,打残二十师团。怎么给他请功?”  

“他冯天魁都要走了,请什么功!”  

人,往往失去了,才知道可惜。  

错过了,才会后悔。  

自从得到六十六师调走的消息,阎锡山第一时间想起了当初周小山叮嘱他做对日战备的事情。  

可惜自己嫌弃人家四川土豹子,没见识,对日备战靠的是真金白银,到头来没见识的是自己。  

没见冯天魁一面,阎锡山确实后悔,只不过他这个战区司令,不愿意当着黄绍竑和卫立煌表露出来。  

他已经下令,太原的兵工厂全线后撤,还有几个配套的钢铁厂,火车调度风陵渡,联络好搬迁汉中。  

也没顾得上自己的面子,给老同学尹昌衡发了封电报,并且派人去希望为搬迁的兵工厂,在永州购买一些钢材和铁矿原料。  

另外他得知六十六师一万多马匹在山西买不到草料和饲料,又派人加紧组织一批送了过去。  

这是最后的人情了。  

这一些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