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王妃的恳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王府后院。  

“娘娘,这是今日的折子,崔大人说这些事不可再拖了,要娘娘您早日拿个决断出来。”  

两个身穿制服,气质干练的王府女官抬着一箩筐的折子放到王妃面前。  

福王死后,王府一应事务的决断就落到了王妃身上,准确来说,是世子身上。  

但世子年幼,只好由王妃摄政。  

福王不是普通的闲散王爷,而是拥有一郡封地的实权亲王,是一方诸侯,就好似国中之国,权柄之重,非常人所能想象。  

然而他的权力只能统治普通人。  

所以他死了。  

面对这种情景,若是一般人定会欣喜大权在握,但王妃不爱权势,相反,她还厌倦政务。  

所以面对这一箩筐的折子,她只是摆摆手道:  

“下次让崔长史不要送来了,这些事就由他自己处理好了,我又不懂这些。”  

崔长史是王府长史,掌管府中诸多事务,一直是福王的左膀右臂。  

虽然长史官阶不高,论实际权力却几乎相当于丞相,连郡守都要敬他三分。  

王妃不是无知妇人,读过史书,知道官宦过度干政的害处。  

但她更怕干不好事,坏了福王的名声,让百姓骂她。  

她的想法很简单,不管崔长史如何专权,也不敢冒犯他们母子。  

如今昌宁郡的治理还得依靠此人,面对叛军的咄咄逼人更不好临阵换人。  

他们母子俩就先过几年闲散日子,等世子大了,再把权力拿回来。  

若真敢把她逼急了,大不了收拾行礼,带着世子往京都走一趟。  

虽然那样子福王的权势肯定是没了,但也能落个世代富贵。  

“是,娘娘。”  

两個女官似乎早有预料,恭敬地行了一礼后退下,只是临走前不免好奇地看了眼站在王妃后面的女人。  

这是哪家的小夫人,居然和王妃如此亲密。  

“玉兰,你也瞧见了。王爷走后,现在什么事都压到了本宫身上,本宫连喘口气都难,眼角的皱纹都出来了。”  

王妃看着容光焕发,越发俏丽的玉兰,想起了余闲那张温和俊朗的面庞,不免心生出几分羡慕来。  

“不是说好一个月就回来嘛,怎的去了这么长时间?还是那陈霄暗中使了什么手段?”  

“这,这个…”  

玉兰吞吞吐吐,不知该怎么说。  

她不是个撒谎的性子,但也不好直接告诉王妃余闲带着她在老家住了好几个月,根本什么事也没有。  

尤其是现在王爷死了,更显得余闲玩忽职守。  

王妃等了半天,也没见玉兰说出个所以然来。  

她不由点了点玉兰的脑袋,笑骂道:  

“这才离了本官多长时间,就不肯与本宫说实话了,男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你现在这么护着余供奉,小心以后他把你丢掉。”  

听到王妃这般调笑,玉兰当即鼓足了勇气,大着胆子反驳道:“才不会,相公绝对不会把我丢掉。”  

“你叫他相公?”  

王妃露出几分疑惑。  

玉兰一脸幸福的微笑:“相公已经正式娶我进门,他还陪我见过父母了。”  

王妃哑然失笑:“难怪怎么也不肯与本宫说实话,原来还有这事,看来你们这几个月真没闲着。”  

玉兰顿时小脸一白。  

自己怎么就稀里糊涂地把相公给卖了?  

不过转念一想,她现在不是王妃的丫鬟了,相公说过,她再也不是谁的奴仆,而且有相公在,她谁都不用怕。  

于是玉兰深吸一口气,心中恐惧渐渐消散。  

王妃将这一切看在眼中,对于余闲又多了几分好感。  

“他肯给你一个名分,自是好的,不过本宫是过来人,可得劝伱一句。”  

“什么?”玉兰迷糊道。  

“早点生个孩子,女人色衰则情浅,只有孩子才是自己的保障。”  

王妃深有感触道。  

当年她还是礼部侍郎之女。  

福王与她一次偶遇,便对她难以忘怀,为了娶她,不惜放弃皇位,请先皇赐婚,早早来了这昌宁郡。  

福王不爱江山爱美人,自是让她十分感动。  

结果入了王府没两年,王爷对她的兴趣就大不如前。  

好在她为王爷生下世子继承人之后,王爷的态度好了不少,虽没有以前那般万分宠爱,但也相敬如宾。  

玉兰不由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暗暗苦恼。  

她如何不知道生孩子的重要性。  

但偏偏肚子不争气,白白浪费那么多次的机会。  

就当气氛有些低沉之时,王妃突然想到什么,问道:  

“玉兰,你可否能答应我一件事?”  

不知不觉间,王妃已换了自称。  

玉兰连忙道:“请娘娘吩咐,玉兰能做到的一定答应。”  

王妃待她恩重如山,她早就想报答王妃。  

王妃淡淡笑道:“很简单的一件事,我想让余供奉留在王府,护着恒儿顺利长大。  

我可以让恒儿拜他为师,并让他担任王府内务主管,总理王府一应内务。”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世子拜师,这份礼不可不重。  

“啊?”  

玉兰满脸错愕之色,犹豫片刻道:  

“娘娘,玉兰不能帮相公做决定,不过玉兰可以答应娘娘,一定会劝相公答应。”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侍女声音。  

“娘娘,余供奉求见,您要见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