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零六章 面君(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夕阳西沉时,章亘骑马踏上汴河浮桥。  

万胜门城楼露出半阙飞檐,城门下已排起蜿蜒长队,挑着柴担的农夫与牵着骆驼的回鹘商人摩肩接踵——自朝廷收复凉州,这条洛阳至汴京的官道竟比元丰初年更繁忙三分。  

“郎君,昨夜错过关城时辰,只得委屈在露店歇脚了。“  

侍从低声告罪,将马车引向城墙根下鳞次栉比的草棚。  

这些用竹竿撑起油布的临时客舍,向来是寒门举子与行商落脚处。章亘掀起青布车帘时,正撞见两名头戴卷檐虚帽的回鹘商人捧着蜜渍葡萄干,用生硬的汉话同摊贩讨价还价。  

露店的薄被带着难闻的湿气,章亘却与胡商们围炉夜话至三更。这些商人袖中滑出的于阗玉器映着火光,说起西域三十六国重开商路时,眼里的精光更亮。  

不过这于阗玉器章亘一眼便看出是假的…奸商。  

直到梆子敲过四更,他才在混杂着孜然与汗腥的气息里朦胧睡去。  

卯初,章亘咬碎最后一口冷炊饼,混在入城的人流中递过公验。城门吏查验前面士子文牒时,拇指朱印上重重一按——这是胥吏们惯用的把戏,专等着寒士惶恐递上孝敬钱。  

见前面寒士要掏钱时,章亘冷笑一声直接将自己官印铜符往案上一叩。城门吏看清章亘冷峻的面容后,再看官印铜符,惊得慌忙起身长揖。  

城门吏当即惶恐地给寒士与章亘放行。  

在收下寒士的感激后,章亘骑马入城,甫入城门,鼎沸人声便如热浪扑面。  

汴京繁华如旧。  

绯袍官员的朱络犊车与青衫士子的驴背书箱交错而行。  

章亘入城后原要返回府上看望母亲和弟弟,然入城门行了未到一里。  

忽听得身后马蹄疾响,但见三名皂衣汉子破开人流而至。  

“章朝奉留步!“为首者叉手行礼,腰间鎏金银牌闪过“皇城司亲从官“字样,“陛下口谕,请郎君即刻赴垂拱殿奏对。“  

章亘摩挲着袖中母亲所赠的九曲同心缕,面上却不动声色:“且容某更衣面圣。“  

章亘心道,自己从西北至汴京行踪虽未隐瞒,却也一路在人监视里。他本料到是蔡确会阻碍自己入宫,可没料到居然是官家的眼线皇城司。  

“郎君自便。”  

章亘命随从手捧包裹,自己去了一旁的茶肆更衣后,换了一身绯红色的官服出来。围观人群骤然响起细碎私语。  

皇城司三人随人见状,重新上前行礼参拜。  

章亘在平夏城之战后已是官至礼部郎中,元丰改制后,换为朝奉大夫,从六品。  

元丰新制四品以上服紫,五品,六品服绯,七品至九品服绿。  

元丰新制下,这身从六品服色,本不该出现在未及而立的青年身上。  

他们自然不知,这是官家特赐给平夏城功臣的殊荣。  

昔平夏城之战,章亘献策有功,被沈括上禀天子。章越本欲阻拦,官家执意亲自降下圣旨…特擢章亘为礼部郎中。  

需知章越是熙宁二年时方升任礼部郎中,然而之后就被连贬三级。  

青春年少,又是带着服绯过市,无数百姓见了这一幕,不由指指点点。  

嫉妒,猜疑,羡慕都有之,不过章亘早已习惯了。  

宰相子嘛,本就要比旁人承担多一些。  

至宫阙,章亘本应在閤门交过书状方得面圣,不过亲从官特许章亘直接入对。  

章亘暗忖:“似官家这般,原不是臣子想见就能见的。  

章越为宰相时,都要排期五日以上方可会面。自己入京后还没回府坐一坐,商量对付蔡确之事,即被官家唤至殿上。  

垂拱殿御座上的官家正批阅奏疏,赭黄常服襟前金线绣的升龙随呼吸起伏,狼毫朱笔在宣纸上划出沙沙声响。  

“臣章亘叩见陛下。“檀香缭绕中,章亘余光瞥见御座东侧紫檀架上陈列的西夏瘊子甲——那是平夏城大捷的献俘礼。  

官家搁下狼毫道:“赐坐!”  

章亘推辞数次后,官家道:“卿不必拘泥这些。”  

“朕正要与你长聊西北党项的情况,你若一直站着怕是累了。”  

章亘心道,不是普通走个过场,而是长聊。章亘有些紧张,哪怕他从小生于富贵之家,见惯大人物,但面君问策对他而言还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章亘入座后,鎏金银香毬吐出的龙脑烟将他绯袍染得忽明忽暗。  

官家道:“自平夏城大捷后,已是过去两年。”  

“朕听说近来党项已是重新整军,其国主李秉常有意振作,启用汉人,回鹘等非党项出身的官员。”  

章亘道:“圣明无过于陛下,对西贼国中之事洞若观火。”  

官家伸手一止道:“你莫要急着奉承朕,西贼即今国中虚实、形势强弱、用事首领,举动妄谬之状,朕早已一一熟知。”  

“其中既有枢密院机速房所报,也有兵部职方司所奏。”  

“用兵庙算多者胜,这些多出自章相当年为朕谋断!”  

章亘知道,国初唯枢密院机速房刺探外情,章越为相后又建立兵部职方司,通过此来打探契丹和党项国内局势。  

“不过当年章相还有一点没算到,他让朕相度置船筏于洮水上流,或漕军食,或载战士,或备火攻。其所用材木,可于末邦山取办。其兵匠,宜取于凤翔府船务。”  

“从黄河上游相度而下取兴州灵州。一旦党项以水火攻之,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