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两百章 故人之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越返府邸从御街经过,天子以金吾七驺开道。  

开封府知府苏颂沿途以兵丁护卫,此外街道司的兵丁也出来维持秩序。  

一路之上浩浩荡荡,威风无比。  

但见穿红衫的兵丁和着青衫的街道司兵丁混在一处维持着街道秩序,而左右道路上都是欢呼或焚香参拜的百姓们。  

士人们皆遥遥长揖,以表达心底对章越收复汉唐故土的敬佩之情。  

酒客都是金樽倒满,豪饮一杯。  

不少初到京师的年轻人,见到汴京之广大,繁华,奢侈都是目不暇接。  

无论是溶溶之汴水,还是樊楼上的美酒佳人,青楼楚馆里的笙歌曼舞。御街之上的名臣将相,天街下的王侯公卿。  

这软红十里令人目不暇接。  

初入汴京的人很少有不为此景所震撼,所留恋,恨不得一辈子都留在此处。  

在章越座驾经过天街时,一旁有两个年轻士子正看着这一幕。  

“子宣,你看那是章相公的座驾!封侯拜相,乃我读书人之所愿吧。这一次章相公辅圣天子收复凉州,怕是要进位国公了吧。不到四十岁便有这等功业,古今有几人可以企及。”  

另一旁一名消瘦的士子点点头,望着章越的座驾行过。  

前面的士子转过头来道:“子宣,你说你爹爹识得章丞相那是真的吗?”  

“还是他年少时在浦城的同窗。”  

那士子道:“你错了,我爹爹从未与我说过,是我有一次听旁人聊天时得知的。”  

对方难以思议地言道:“奇怪啊,你爹爹有章相公这般的同窗好友,却从未想到要他帮过什么。你这一次至汴京来读太学,断然也没有带家信给章相公吧。”  

“这实在令人想不到。你爹爹素来以清正闻名,真是人品端方。不过话说回来,也正因为如此,方得司马学士的赏识了。”  

这士子自是郭林的长子郭宣。  

经过百姓夹道欢呼,章越返回府邸后,却是一脸疲惫地闭上眼睛。旋即彭经义与道:“丞相,客人来了。”  

“好。”  

章越起身走到外间的会客之处,但见一名商人打扮的人坐下首。  

此人并不是普通的商人,普通商人也见不到章越。之前章越将当年与王韶一起打熙河路的买下的土地全部出清。  

这名商人一口气全部买下了,而且是以最高的价格,一分钱不还价地以现钱结清。  

“小人从辽国而来拜见章相公。”  

见他一口道出了来意,章越道:“你果真是辽国那边来的人。”  

对方道:“小人并非辽国奸细,而是说客。”  

章越失笑道:“好,说说你的来意!”  

“小人这才闻知,章相公已是收复凉州,故先与相公道贺。”  

“辽国贺我收复凉州?”章越反问道。  

“不错,相公还记得耶律颇的?”  

章越笑道:“老相识了,听说他已在辽国拜为吴国公。”  

对方道:“小人来时,他已是北院枢密使了。”  

章越道:“那要恭贺吴国公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莫非贵使也是耶律颇的派来的。”  

对方摇头道:“耶律颇的是我大辽第一能臣,可惜之前一直被奸相耶律乙辛所押的。”  

“小人并非耶律颇的派来的,但是也代表了与他一并的我大辽有识之士。”  

章越点点头。  

“辽国内部有不少人一心要修睦与宋朝的关系,但是宋朝若继续对党项用兵,如此两家关系将难以维持。”  

章越道:“继续说下去。”  

对方道:“吴国公等大臣们的意思,是希望章相公能维持两国之和平。”  

“对此我们辽国可以摆出大兵压境的态势,迫使宋朝不再轻易攻伐党项,而章相公也可以劝说宋朝天子罢兵。”  

章越言道:“可是你们辽国不知,正是我主张出兵凉州的吗?”  

对方道:“章相公主张收复凉州,是为了再造中兴,却并非一定要灭了党项。”  

“敢问章相公一句,若真灭了党项,陛下还会如以往那般器重你吗?”  

“当然对我们辽国而言,也需要一个既能干的宋朝宰相,这般才能推动我们从上到下改变以往的旧习,使大辽再度兴盛。”  

章越道:“说得好。”  

“最要紧的是我辽国去年遭了天灾,亦闹了饥荒。所以举国上下不愿意再战,但若宋朝出兵党项,辽国皇帝必会一意孤行。但是苍生黎民何其无辜!”  

章越道:“辽国有你这般的忠臣义士,也是难得。”  

对方道:“在下是衷心希望能宋辽和平共处。若是宋朝能停止对党项的停止攻略,则宋辽则可各自长治久安。”  

章越道:“原来如此,我明白了,但若党项执意不可言和呢?”  

对方笑道:“对付党项,我们自有办法,丞相放心,三个月之内,党项必将议和的国书奉上。”  

章越道:“你有如此把握?”  

对方道:“小人虽一文不名,但既为说客千里来见能一言九鼎的章相公,就是能在辽国庙堂上一言九鼎的人物所派。故小人的意思,也就是他的意思。”  

章越心道,这一幕似曾相识,上次也是自己与耶律乙辛绕过两国皇帝,各自私下谈条件。  

章越道:“好,此事我答允你。”  

对方大喜道:“宋辽两家本是兄弟之国,而为了百年和平能够延续,并继续延续下去,小人真是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