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十五章 举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旁大锅里的羊头已是煮得熟烂,石得一亲自端出,然后再调拌好酱料放在一旁。  

沾了肉酱的羊肉盛在官家面前,但官家却已不食。  

一旁宋用臣和石得一知道官家已是一日一夜未进食了,只是来见了章越后才吃了几口。  

不用揣测,众人都知道官家心底必是五味杂陈的。  

官家道:“伐夏之战是朕筹谋了数年,动了多少钱粮,多少民役…”  

“臣方才失言!”章越请罪。  

官家已是恢复了常色,喟然道:“卿以赤诚之心侍朕,此肺腑之言何罪之有。”  

“卿之所言,朕已是知悉。”  

宋用臣揣测,若一旦此番伐夏失败,天子是否灰心丧气,朝廷上下也是沮丧,不再言西事,章越在这时反而提出要打下去是否又违背了天子心意?  

或者是其他,章越总不能连续两次都与官家相反吧。  

官家拿起巾帕摸了摸嘴,对章越言道:“朕这一次见卿,还有一件要事,朕决定再取一名参政,卿心中可有人选?”  

听官家这么说,章越不意外,他也知道官家心底早有人选,甚至这个人选是谁,他也猜得八九不离十。  

但是他不会顺着官家意思去说这个人选。  

“臣以为开封府尹许将能勤忠劳可以胜任!”  

许将与章越交好,又是同乡,对于举贤不避亲。他章越从不讳言。  

身在官场若没有亲附自己的官员,就好比赤身裸体在寒冬腊月里行走。如何让升上去,如此才有人亲附。  

即便这一次许将上不去,但也可在官家心底先占住位置,争取下一次。  

官家听了章越所言,放下巾帕,又喝了一盏酒道:“近日朕每日都喝下三盏酒,否则难以入睡。”  

官家对着窗外出了片刻神,然后道:“许将是不错,朕一贯赏识他,但御史中丞蔡确似更胜一筹。”  

听得蔡确要升任参政,章越心底有些不是滋味,甚至隐隐地失落,嫉妒。  

总之听到一个与你亲近或曾经很亲近的人升迁,这滋味百感交集,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概括。  

蔡确都要为参政了吗?章越心底如是想到,他想到王珪近年与蔡确交好。  

王珪,冯京,元绛喜欢饮酒赋诗,蔡确也得席列期间相陪唱和,王珪之诗被称之‘至宝丹’,有富贵气象,当然蔡确的诗才确实也好,毕竟历史上得过终身成就奖。  

二人诗词酬对之作,多在汴京官场流传。  

后世对此有一段很精彩的概述,进班子没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圈子没进班子等于进班子。  

蔡确属于进了圈子,没进班子那一个。  

章越道:“臣告疾之中,身不在其位,此事陛下无须问臣。”  

没有接受,就是一等变相的拒绝,官家沉吟片刻道:“也罢,待你回中书后,再行决断吧!”  

说完官家以手支地起身,章越忙起身相扶。  

官家来时天尚明亮,去时已趋黄昏,内侍给官家披上衣裳。  

官家对章越道:“卿此宅虽好,但朕更喜当年为郡王时求学而至,那时风雪不辍,此中乐趣,唯有读卿《辞三传疏》方知。”  

章越道:“陛下勤学所至,故金石为开!”  

官家忽然感慨地道:“朕若不为官家,定是个好学之至的郡王!”  

官家说到这里似自嘲,似遗憾,眼中满是缅怀着自己当年为郡王的日子,众人看官家的神色,不知说什么才是。  

诚然,皇帝绝不是一件好差事。  

官家最后还是离去,章越一直送至宫门方回。  

回时遇到小雨,章越撑起伞来。  

他的诗赋不够好,所以王珪,冯京,元绛的圈子很少去。他与元绛也不睦,韩绛去后,章越即便没有称疾,难免是排挤在外的结果。  

这便是进了班子没进圈子。  

不过也无妨,大半年的赋闲在家,也磨炼了他的身心。  

听着细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章越闲庭信步般走在御街上看着汴京人来往来,百肆繁华,汴河的潮涨潮落。  

汴京依旧如故,人却已物是人非!  

“三郎!”  

章越闻言却见蔡确亦撑伞在路旁一旁。  

蔡确持伞行来向章越一礼,然后道:“大参怎在此处?”  

章越记得这是私下场合,蔡确第一次称自己为大参。  

“出来闲逛,中丞怎这么好兴致?”  

蔡确略有深意地看了自己一眼道:“察知陛下微服出宫,身为中丞,怎不四处寻觅?”  

“哦,找到陛下了吗?”  

蔡确道:“应已是回宫。”  

章越点点头,他知道敏锐如蔡确,肯定什么都瞒不过他。  

蔡确道:“容蔡某陪大参走一段路!”  

“好。”  

自处置了吴安诗,吴安持,文及甫一案后,在蔡确打击之下,原任御史中丞邓润甫远贬,自己成为御史中丞。  

蔡确‘锻炼成狱’的名声也是不胫而走,官场上不少人惧之。但话说回来,吴安诗,吴安持,文及甫被抓真是一点不冤。  

可是自当初河边一晤后,二人关系也是处于没有往来的状态。  

蔡确起了话头:“此番西征,鄜延路大军音讯全无,而泾原路熙河路大军,则不知阿溪如何?”  

好嘛,官家与我提我侄儿,你也提?  

但话说回来,蔡确也确拿章直当子侄看待。章直初入仕途时,蔡确帮他挡了不少风霜刀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