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六十六章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前。  

正因大臣们反对食不知味的官家,忽听章越上疏当即命人撤案,立即读之。  

一旁石得一看官家食得如此之少,又日日操劳至深夜,不免担心。  

官家一看章越的奏疏顿时心花怒放。  

延州。  

鄜延路经略使高遵裕已得天子密旨,命自己率鄜延路大军,先攻夏州,再进取怀州渡,讨定兴州。  

而泾原路,熙河路出兵合取灵州渡,两路大军会师兴州城下。  

高遵裕接旨之时,就在吕惠卿,吕公著等人反对进兵的时候,可知官家已是决定先斩后奏,大臣知道消息反对时,官家已是将进兵密诏绕过枢密院,直接下达至一线大将手中。  

官家即位第一年,治平四年时种谔取绥德城时,官家就是这么干的。  

高遵裕拿信给种谔看道:“你说三路之中,哪一路是主力?”  

种谔道:“熙河路要防备兰州,凉州,所携兵马不过两三万之众,泾原路出兵料在五万之数,还要携带近十万民夫筑城。”  

“唯独我鄜延路兵马五万四千,还有节帅带来的畿内兵马三万九千之众,毫无疑问便是此番平夏的主力。”  

高遵裕喜道:“如此说来,其他二路都不能与我争之了。”  

顿了顿高遵裕道:“官家再三叮嘱言,此番伐夏攻取兴灵二州倒是次之,首要则在后勤辎重所济上。”  

种谔道:“我看此言差矣,兵马锋锐利在速战,粮草辎重带了多了,行军必慢。如何纠西夏主力一战而收之,官家没有临阵,难免不能明察。而节帅熟稔兵事,天下谁不知当年平熙河,收青唐功居第一!”  

,架海紫金梁。”  

高遵裕听了种谔与众将之言虽明知对方是在奉承,但不免飘飘然。  

高遵裕对种谔道:“你是行军总管,带多少粮草自己需省得,不过陛下既吩咐河东路,鄜延路,环庆路三路粮草都专供我一路使用,你便能带多少就是多少。”  

没错,历史上宋朝伐夏是后勤补给不上而败,故而章越一再以此劝谏天子。章越是劝天子先养民力再说,但官家却是另一个思路,他认为五路齐出太过铺张,不如改为两三路,将其他路粮草民力都调于一路使用,这样就不会出现后勤乏力的现象。  

高遵裕对官家的话听进去的,他心想种谔要建功不肯多带粮草,自己便多带一些,只是如此速度稍缓,要叫他将功劳分润才是。  

高遵裕是主将,功劳如何定还是他一句话的事。  

自己这一次从禁中带来几百名将门子弟从于军中,其中既有高家子侄,也有别家亲戚,这一次破国伐夏,可是盖世之功,自是要好好安排自家子侄受赏,这方是长盛不衰之道。  

至于打生打死的事便交给种谔吧。  

商议定计高遵裕离开,河之所以能成就大功都是沾了王韶,二章的光。”  

种谔笑道:“如此正好,当年我在章相公麾下,处处受他节制,受他之气。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当然也不是说章相公不是,当年我所立的功劳,他一点也没少算了我。”  

“但如今换了高遵裕,不是要更倚重于我,以后我们自己便可主张了。”  

众将大笑道:“正是,有高遵裕,咱们西北将门便可以自己拿自己的主意了。”  

种谔闻言大笑。  

一名将领道:“大帅说的是,这一次可是破国之功,当年平了一个青唐,便出了一参政,一枢密。”  

“而夏国远在青唐之上,若打破了兴灵二州,咱们太尉可比之狄爷爷了!”  

种谔笑了笑,成为如狄青一般从一介小兵,最后官拜枢密使,乃如今西军将士们各个一生所愿。  

官至枢密使到时候什么章越,高遵裕都要看他脸色,屈居其下。  

想到这里种谔袖袍一拂,握起拳头对众将道:“封侯拜帅非吾所愿,但求杀百万西贼,为这么多年来死在西贼手里的弟兄们报仇!”  

“报仇!”  

帐下响起如雷般的吼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