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一十章 车马砲(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越调苏辙至太学出任直讲,还出了些波折。  

原来官家,王安石知章越要调苏辙至太学,都没有反对。政事堂那边有吕公弼,韩绛帮章越帮腔都十分顺利。  

但是这人事调动却卡在吕惠卿那。  

吕惠卿早就不喜欢苏辙,二人在条例司时便是针尖对麦芒,彼此各种明讽暗嘲,因为变法细节公开地拌嘴就不下三四次。  

吕惠卿曾与章越说过,苏辙确实极是有才,但是几次公然反对他令他数度下不了台,令他非常难堪。  

这一次屡次反对吕惠卿的苏辙,不仅没被贬官,反而高升为太学直讲。吕惠卿当下就受不了了。  

吕惠卿对苏辙的高升非常的妒忌,当即上奏说新法中还有几项重要条款正由苏辙草拟。所以苏辙此刻绝对不能走。  

这就非常搞笑了。  

苏辙昔日在条例司被吕惠卿公然排挤。如今苏辙要走,却又成为条例司中不可或缺之人。  

眼见吕惠卿居然阻拦自己要人,章越不能袖手旁观了。  

章越与吕惠卿兄长吕夏卿当初共事,交情极好。  

吕夏卿曾作到知制诰的高位,但因欧阳修被贬之故,也是主动出外。现在吕夏卿在欧阳修准备选的终老之地颍州担任知州。  

章越想了想决定请欧阳修出面,于是他修书一封给欧阳修。  

欧阳修对吕家兄弟有提携之恩,当初要不是他将吕惠卿推荐给王安石,吕惠卿能有手掌国策的机会吗?  

章越这边给欧阳修修书,但心想还是最后动用这张牌面比较好。  

章越决定亲自找吕惠卿说辞,不到最后不用欧阳修出面。  

章越与吕惠卿同为经筵官每日碰见机会不少,平日经筵后,还经常结伴离去。  

但王安石推曾布为崇政殿说书后,吕惠卿与曾布更亲近些。  

另一个历史上,曾布本没有升迁这么快,吕惠卿也未升迁到天章阁侍讲,也只是崇政殿说书而已,但当初因为章越的举荐令吕惠卿仕途比历史上更顺利了,以至于曾布顺利填坑成为崇政殿说书。  

这日吕惠卿正在迩英殿内侍直,章越路过正好走了进去。  

看见吕惠卿与曾布二人正在阁内下象棋。  

宋朝的象棋有些不同。  

大致分为大象戏,小象戏,还有七国象戏。  

这七国象戏还是司马光发明,可以有七个人同在一张棋盘上下象棋。  

司马光将七国象戏的象取消了,因为司马光认为中国早已没有大象,所以名不副实。司马光非常喜欢下七国象棋,他有句诗‘闲敲棋子落灯花’,说的就是自己废寝忘食研究棋艺。  

还有大象戏就是棋盘比今日象棋大,棋子也多。  

但玩得人最多的还是小象戏,这就近似于今日的象棋了,楚河汉界什么都有,不过炮只称为砲。  

吕惠卿和曾布正在对弈,曾布见了章越入内立即起身行礼,十分的恭敬。  

至于吕惠卿则坐着不动,笑着道:“度之!可有兴趣象戏,来对弈两盘。”  

章越一进门,吕惠卿心底就猜到章越找他何事。  

章越笑道:“也好,今日便陪吉甫玩玩。”  

一旁曾布正要重新收拾棋子,章越却道:“不必,我接着子宣下好了。”  

吕惠卿看向章越微微笑道:“度之,可看了棋局?”  

章越早看了一眼棋局,吕惠卿与曾布正下至一半,曾布处于全面下风。  

章越笑道:“无妨!”  

吕惠卿笑了一声,章越坐在曾布位置上继续与吕惠卿下了起来。  

章越棋艺也比臭棋篓子强些,当初许银川,胡荣华等特级大师的对弈也看了不少。与吕惠卿坐下对杀。  

这一盘吕惠卿本是稳操胜券的,结果被章越给逼和了。  

吕惠卿性子好强自是不服,当下又要再来一盘。  

章越答允了。  

第二局吕惠卿下的满头大汗,看了章越一眼对方却是平静无比。  

但见章越从容拿起‘过河卒’在手中把玩了片刻,却迟迟不落在棋盘上向吕惠卿问道:“吉甫兄,你可知这象戏的棋道吗?”  

吕惠卿问道:“棋道?”  

章越点点头道:“你看这老帅,被四面八方的棋子拱卫在中间,但却不动如山。”  

吕惠卿一愣。  

章越道:“你看这卒子最难,他是棋盘上最多的子,但却只能前进不能回头,就似凡夫俗子一般,这辈子也不能出头,只能作个马前卒。”  

“你再看士和象,拱卫老帅,但是士只能在九宫之内斜移,象只能走个田字,就似贵胄一般,离得官家虽近看似尊贵,但却才干平庸。”  

吕惠卿面色肃然,曾布听章越说得好玩,看向棋盘道:“那么车马砲呢?”  

章越笑道:“车马炮就好似我们人臣了,固是巧妙,但也有不足之处,你看这砲若无砲架,无从得力,故而也是不惧。”  

吕惠卿道:“那车,马如何?”  

曾布笑着道:“我看马是最强,我平日最喜欢用的就是这马。”  

章越笑了笑拿起吕惠卿身旁的马,但见直接下了一步即叫了声将军!  

曾布,吕惠卿看了一眼都是吃惊。曾布问道:“度之,难道你这马没有马脚么?”  

章越失笑道:“是了,我下错了,马虽强,可进可退,可攻可守,但偏偏却有马脚,甚至一个卒子都可以令他束手束脚!故而子宣用马要小心马脚。”  

吕惠卿笑问道:“那车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