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西域来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回到西域圣都,  

当陆提多被废,王子陆提满继位,朝堂上一片错愕,  

但在布扎西,阿罗额等两大家族的赞同中,所有人都明白了,  

绝对有人以压倒的力量,让两家承认了这件事,  

不然作为王族的坚定支持者,他们肯定会在第二天就率领大军进行战争准备,  

望着年幼的孙子,在李恒英的教导下学习,陆言欣慰的道:“很好,国事交给你,比那个废物好多了!”  

听闻陆言的话,李恒英是有苦说不出,一方面是自己的丈夫,一方面是自己的儿子,她帮谁都不对,但其实,陆提多就算嬉闹些也没什么,毕竟国家大事,除了下面的城主外,还有从疆域参选出来的智者们会进行讨论。  

直到完善,才会送到王上这里进行批盖,  

离开王城,陆言提着束带,则是在去找了一趟陆提多,  

因为他陆某人就不敢相信,自己怎么会有这种败家孙,  

简直是丢他的脸!  

来到常年经人保护的别院中,陆言看着杨玉环道:“等久了?”  

“没有,不过你是不是该告诉我,你到底是谁?”  

好奇的看着陆言,杨玉环眼中满是惊奇的神色,  

能走进西域圣都的王宫,还能有禁军的护送,杨玉环敢肯定,他绝对是王室的人!  

听闻杨玉环的话,陆言则是走到亭台楼榭前找了张椅子坐下道:“下棋吧!你要是能赢,我就告诉你,我是谁!”  

“好啊!”  

听到陆言这么说,杨玉环回眸一笑,满脸开心的表情,  

不过在下了许久后,杨玉环的脸上忍不住露出难受道:“你这棋下的,也太险恶了吧!”  

望着兵指自己的陆言,杨玉环迟迟没有动手,只是一个劲的看着棋局,  

可看着杨玉环,陆言双手抱在胸前道:“里面有张画像,去看看就明白了!”  

听闻陆言的话,只见杨玉环快步走进堂屋内,  

当她看见眼前一张长画后,当即惊讶起来,  

因为这居然是绣出来的,  

看向最为显眼的帅气青年,身披半身狮铠,手持长剑站在高台上,下方则是如今的各个民族,  

杨玉环就忍不住的错愕起来,因为他跟外面的恩人,似乎一模一样,  

震惊的转过身,当杨玉环错愕时,陆言却笑着道:“怎么样,现在知道我是谁了?”  

“你居然是西域王陆言的直系子孙?”  

震撼的看着陆言,杨玉环不由得惊呼起来,  

“我是西域王陆言!陆言啊!”  

没好气的将手拍在杨玉环脑袋上,谁说长得漂亮就一定聪明了,她不就是脑子不好使的那个?  

“啊?”  

惊愕的看着陆言,杨玉环连忙上前,抚摸着他道:“你真是西域王?不对,等等,西域王在607年征服吐谷浑,你现在岂不是.”  

“没错,我是被诅咒的人!”  

看着杨玉环,陆言却笑了起来,显得十分苦涩无奈,  

“长生者!”  

双手捧着陆言的脸,杨玉环眨巴着眼睛道:“好厉害!”  

“你这样子,想吃了我吗?”  

拍开杨玉环的手,陆言则是没好气的吐槽起来,  

“嘿嘿,那个,有什么办法能延年益寿吗?”  

看着陆言,杨玉环则是忍不住的询问起来,  

“多吃,多睡,少做梦!”  

转身离开堂屋,陆言看了眼绣画上的女子们,不由得叹气起来。  

公元755年,  

令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到来了,那就是作为唐玄宗干儿子的安禄山,悍然起兵反叛,  

作为驻守北方,拥有三镇之地的安禄山反叛,李唐上下是完全没想到,他会做出如此行径,  

而几代人没有经历战火的中原大地,此刻彻底被点燃了,  

抽调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唐玄宗李隆基此刻也是记得直跺脚,  

因为他没想到,安禄山如养不熟狼一般,会噬咬自己一口,还如此可怕,  

虽然李唐临时抽调了李光弼和郭子仪等人,但许久没有经过战争,双方的战力根本不平等,  

而关中百姓们,更是早已经忘记了战争是什么,承平已久,忘记了居安思危啊!  

对此,隔壁的西域要承担起责任,因为是他们将大唐保护的太好了!  

面对前线接连战败,洛阳沦陷,  

李隆基看着安禄山的大军正在不断靠近,当即选择了出逃,  

但这无疑是在放弃李唐百年的基业啊,  

望着李隆基,颜真卿忍不住的怒喝道:“如今家国为难,为何不求助西域!”  

就在颜真卿的话说完,李隆基连忙道:“爱卿说得对,朕这就派人遣使西域!”  

想到自己在旁边还有个脾气不太好的亲戚,李隆基这才轻松起来,  

因为比起安禄山,西域才是真正的暴脾气,那真是说要揍你,绝不打折扣的,  

要不是李唐王室和陆氏世代联姻,估计双方也得拼个百年!  

李隆基:感谢高祖找的好亲戚啊!  

李渊:我真想爬起来,抽死你个王八蛋!  

就在安禄山极速向着长安进军的时候,西域早已经派出先锋,十万吐火罗大军了,  

长安城外,李隆基正准备跑,可却看到远方卷起阵阵狼烟,  

当大地开始震动,所有人都以为是安禄山抵达了,  

可在一杆巨龙缠绕在王冠上的旗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