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民族至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炀国都城一战,楚馗被阵斩,大军随之崩塌,  

在马家军的追击下,大多四处逃窜,消失的无影无踪,  

进入皇宫,陆言看着四周,忍不住的走上前,坐在皇位上,  

看到这一幕,只见马俊连忙上前道:“妹夫,这椅子怎么样?舒服吧?”  

“你来试试?我感觉不怎样!”  

站起身,陆言示意马俊来坐坐,毕竟挺硬的,不过比铁王座好!  

可听到这句话,马俊则是一溜烟的逃跑道:“妹夫,你休想害我!”  

看着马俊逃跑,陆言则是忍不住的笑出声来,  

自家大舅哥也是个有趣的人,虽然多少有点“大聪明”,但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利的事情,  

明朝的崛起已经是势不可挡了,哪怕马瑛不选择投靠,陆言也顶多费点时间罢了,  

南疆,当原本还打算严守城池的官员知道,连都城都沦陷了,当即选择了投降,  

拼命?你好歹也要知道为了谁啊,连王室都没了,伱给谁看忠诚呢!  

在明军一路抵达都城时,基本上没遇到像样的反抗,  

足可见,炀国的管理方式,它有问题!  

就在陆言刚刚拿下炀国时,柳彪也发来信件,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想要得知陆言的安危,  

他是派来联姻的,破坏炀国王室和马家的关系,没打算肉包子打狗啊!  

陆言要是没了,林如海哪里会怎么想?  

皇上是给他送福利的,不是让他送命的!  

回信告诉柳彪马家投靠明朝的消息,陆言则是再次写下几个字道:“吾暂安,不得返!”  

为了表现自己被囚禁,陆言还将其藏在竹筒中,派人送出,  

现在回去,可不行,炀国一片乱呢?还要时刻警惕溍国的偷袭!  

一个月后,赵秉严率领着大军抵达,  

两万武士,骑兵五万,还有近二十万仆从军,  

足以发动一场灭国战争!  

这就是陆言守孝三年来,渐渐握紧的拳头,  

别说仆从军不能打,他们在异国他乡,展现出来的狠辣,可是超出不少人!  

更何况陆言可是发布过晋升策略,共五等,  

从军三年或斩首十人,可晋升一等,  

最高阶就是唐人,从出生就拥有,良田二十,昆仑奴五人,  

无命牌,奴不可远离主家庄园,奴犯主,车裂,连带奴方亲朋!  

禁通婚,昆仑奴与唐女,双方举族皆斩!  

在陆言近乎残暴的统治下,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  

也没人想要尝试举族抬棺上山的场面,因为全家没了!  

相比昆仑奴,南亚奴还要好点,他们有机会脱离自身的“阶级”,  

只要上战场立功,家人就能获得唐人的待遇,  

哪怕不能通婚,但也可以娶同族人,甚至帮助女方脱离奴婢的身份,  

堪称香饽饽一般的存在!  

在多年来的商业合作上,欧洲商人现在都明白,想要交易,那就带上昆仑奴来,  

在大量的昆仑奴出现时,也解放了南亚人,  

他们有选择去当兵了,哪怕是仆从军也行,最起码有机会选择“富贵在天”啊!  

不过相比南亚,陆言对武士可谓是优待无比,  

一名合格武士加入,就赏赐奴婢,不论是南亚人还是昆仑奴都任选,  

还有良田十亩,豪宅一座,而每次战斗后,良田也是能通过战功累积的,  

别问武士为什么这么拼命,除了陆言的强大外,就剩下田地了,  

没有任何一个武士喜欢倭岛,因为哪里常年不是地震就是海啸.  

能在南亚安家,他们就算是拼命,也会守住自己的财富!  

哪怕不能通婚,但也非常满足,这一切,可都是贫瘠倭岛无法得到的!  

这就是陆言构造的简单阶层,民族至上!  

唐人拥有这种安逸生活,那全是最底层的昆仑奴付出生命换来的!  

要问昆仑奴会不会造反?那当然是会啦!  

毕竟没人愿意被人永无止境剥削,  

可陆言对于造反的处罚非常严重,除了本人外,所有与其关联之人处死,  

你喜欢玩?我也一样,我还玩的比你更可怕,落子就是命!  

他们要么选择马上死,要么选择慢慢死!  

钝刀子割肉虽然不一定致死,但一定会要命!  

在陆言的指挥下,南亚各地互通有无,商品转换程度堪称自由,  

只要你不违抗命令,陆言绝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毕竟是非常“仁慈”的君王!  

昆仑奴:我想回非洲.  

陆言:不,你不想!  

皇宫中,赵秉严很快就召集原先的官员,暂时组建了一套行政机构,  

虽然很粗糙,但勉强能用,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这位御史也明白治国的困难,  

现在也变得更加实际了,  

我让你做事,你必须完成,搞不定,我就搞定你!  

就这样,在简单的命令下,无数官员开始统计炀国人口,  

藏匿私奴?你最好别被发现,不然我脑袋都给你扭下来当球踢!  

人口重要吗?废话,当然重要!  

不然陆言怎么会用“昂贵”的丝绸和瓷器交换昆仑奴,  

因为将来他们必将屹立世界之巅!  

现在的苦难都是暂时的,因为永远都不会有自由降临,小黑子们抗住啊!  

昔日炀国与溍国的边城,早已经变换王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