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422节(3/3)
朴。
王朴躬身道:“折黑哥是横山羌人,不过很早就是折家的奴仆,常随折德扆之父折公出征,作战勇猛,遂为裨将,赐姓折。折德扆派来的人,而今他与汉人无异。”
折黑哥道:“折公待末将如子,常言炎黄帝时,羌人与汉儿本无区别,而今末将既入华夏,则为赤子。”
郭绍立刻说道:“入华则华,入夷则夷。折公之心,亦为朝廷与朕之心。”
折黑哥道:“末将年少时在横山长大,知党项风物人情。陛下诏书至灵州,下旨节帅戒备防务,节帅便派末将前来投陛下,愿能为陛下亲征夏州效力。”
郭绍心道不知道带领别国军队打自己人是什么感觉,不过汉儿这边带路党也不少,不足以为怪……折黑哥毕竟在汉人这边呆太久了,同化还是有效果,如果没有了党项独立的政权,估计效果更好。他不动声色地点头道:“折节帅忠心可嘉。”
折黑哥拜道:“据末将所知,横山党项人比平夏(银州以北的牧区党项)人口更多,盛产铁器、粮食,民风勇悍,也是夏州步军的主要兵源之地,陛下察之。”
王朴道:“后唐时,中原便察觉了党项日渐成势,曾调大军讨伐。围攻夏州时,周围遭党项四万余骑袭扰,道路、筹粮两难,而当时中原混乱,后唐朝廷无力以持,只好找了许多借口退兵放弃。
臣估算,时至今日,党项极度坐大,加上横山羌步军、河西党项援军,最大可以聚集的兵力可能达到十万之众!”
郭绍沉吟道:“此战党项当然会用尽全力。不过兵力不能只看人数,我大许朝治四百余州,养十几万精兵尚且感觉国库紧张。党项地盘人口只有那么大,就算能动员起十万人马,装备训练必定很粗陋,应该就是一些平素耕牧的壮丁聚集凑合而成。
大许百战禁军精锐,训练有素,勇猛善战,装备粮秣皆为天下最好。不惧也!”
众人拜道:“陛下英明。”
郭绍也想动员几十万大军吓死敌国……如果国库能富裕到无视运输的话,不计代价用百万民夫供应前线军需即可。
他说道:“十万敌军罢了,就怕他们没胆子干脆地决战!”
第七百七十二章永不陷落之堡
党项人自称大白高,顾名思义……但杨衮看来,一般的士卒和牧民并不大白高,眼前这群在杨衮眼里如同乞丐一般的牧民军队就个个又黑又脏,脸颊上还有高原风吹日晒后的丹红。并非他们生来就这个模样,应该是环境所致。
杨衮身为大辽契丹人,此时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显然辽军比党项人像样得多。
辽人虽以游牧部落立国,但曾经有幽州,现在也有物产丰富的渤海农耕区,治下土地广袤部族众多,除了游牧,主要通过学习汉人的东西,从律法礼仪到生产已经比较先进了。
反观这些党项人,杨衮有足够的底气觉得他们如同乞丐。
不过杨衮并不太轻视他们的战力,依旧有信心。因为他知道这些环境险恶中游牧的牧民骑兵,忍耐力和勇悍都是天然历练出来的……越穷的人越不怕死。可能缺乏战阵训练,但骑兵作战本来就应该灵活,更依赖个体的武力耐力。
还有后边的大量横山羌步兵,装备简陋,也是穷凶极恶之徒。
同行的李彝殷看着训练有素、队伍整肃的辽军,似乎也意识到了差距,说道:“党项人战阵上拼命不输别家。”
毕竟是同伙,杨衮把心里的优越感藏起来,道:“天下诸部都重视李公部族的表现,萧公更是日夜期盼。党项人马尚需训练……”
话音刚落,一个武夫用羌语恼怒道:“我们不是契丹人的儿子,随便派个人来就要指手画脚?”
杨衮听不懂,看向李彝殷。李彝殷用汉话骂道:“轮不上你说话!”
王朴躬身道:“折黑哥是横山羌人,不过很早就是折家的奴仆,常随折德扆之父折公出征,作战勇猛,遂为裨将,赐姓折。折德扆派来的人,而今他与汉人无异。”
折黑哥道:“折公待末将如子,常言炎黄帝时,羌人与汉儿本无区别,而今末将既入华夏,则为赤子。”
郭绍立刻说道:“入华则华,入夷则夷。折公之心,亦为朝廷与朕之心。”
折黑哥道:“末将年少时在横山长大,知党项风物人情。陛下诏书至灵州,下旨节帅戒备防务,节帅便派末将前来投陛下,愿能为陛下亲征夏州效力。”
郭绍心道不知道带领别国军队打自己人是什么感觉,不过汉儿这边带路党也不少,不足以为怪……折黑哥毕竟在汉人这边呆太久了,同化还是有效果,如果没有了党项独立的政权,估计效果更好。他不动声色地点头道:“折节帅忠心可嘉。”
折黑哥拜道:“据末将所知,横山党项人比平夏(银州以北的牧区党项)人口更多,盛产铁器、粮食,民风勇悍,也是夏州步军的主要兵源之地,陛下察之。”
王朴道:“后唐时,中原便察觉了党项日渐成势,曾调大军讨伐。围攻夏州时,周围遭党项四万余骑袭扰,道路、筹粮两难,而当时中原混乱,后唐朝廷无力以持,只好找了许多借口退兵放弃。
臣估算,时至今日,党项极度坐大,加上横山羌步军、河西党项援军,最大可以聚集的兵力可能达到十万之众!”
郭绍沉吟道:“此战党项当然会用尽全力。不过兵力不能只看人数,我大许朝治四百余州,养十几万精兵尚且感觉国库紧张。党项地盘人口只有那么大,就算能动员起十万人马,装备训练必定很粗陋,应该就是一些平素耕牧的壮丁聚集凑合而成。
大许百战禁军精锐,训练有素,勇猛善战,装备粮秣皆为天下最好。不惧也!”
众人拜道:“陛下英明。”
郭绍也想动员几十万大军吓死敌国……如果国库能富裕到无视运输的话,不计代价用百万民夫供应前线军需即可。
他说道:“十万敌军罢了,就怕他们没胆子干脆地决战!”
第七百七十二章永不陷落之堡
党项人自称大白高,顾名思义……但杨衮看来,一般的士卒和牧民并不大白高,眼前这群在杨衮眼里如同乞丐一般的牧民军队就个个又黑又脏,脸颊上还有高原风吹日晒后的丹红。并非他们生来就这个模样,应该是环境所致。
杨衮身为大辽契丹人,此时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显然辽军比党项人像样得多。
辽人虽以游牧部落立国,但曾经有幽州,现在也有物产丰富的渤海农耕区,治下土地广袤部族众多,除了游牧,主要通过学习汉人的东西,从律法礼仪到生产已经比较先进了。
反观这些党项人,杨衮有足够的底气觉得他们如同乞丐。
不过杨衮并不太轻视他们的战力,依旧有信心。因为他知道这些环境险恶中游牧的牧民骑兵,忍耐力和勇悍都是天然历练出来的……越穷的人越不怕死。可能缺乏战阵训练,但骑兵作战本来就应该灵活,更依赖个体的武力耐力。
还有后边的大量横山羌步兵,装备简陋,也是穷凶极恶之徒。
同行的李彝殷看着训练有素、队伍整肃的辽军,似乎也意识到了差距,说道:“党项人战阵上拼命不输别家。”
毕竟是同伙,杨衮把心里的优越感藏起来,道:“天下诸部都重视李公部族的表现,萧公更是日夜期盼。党项人马尚需训练……”
话音刚落,一个武夫用羌语恼怒道:“我们不是契丹人的儿子,随便派个人来就要指手画脚?”
杨衮听不懂,看向李彝殷。李彝殷用汉话骂道:“轮不上你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