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416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日。这根本是在浪费劳动力和生产力。

如果干活的报酬是货币,而世上又生产出了足够的物质诱惑,就会提高劳动积极性,为了获取货币而为了能轻易交换到货币,人们也会去生产和获取世人需要的东西……比如饥荒时的粮食。

而中国古代长期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每朝都缺货币。一则因为重金属稀缺,二则铸铜钱是赔本买卖,完全是朝廷为了治天下的一种善政,和兴修水利一样的活。

郭绍当即表态,说道:“朕准李相公所奏,户部可议定铸钱之事。”

就在这时,李处耘沉吟道:“陛下若能获得银山,开矿取银铸银钱,方是一本万利之途也。”

众人沉默下来,大伙儿忽然发现李处耘此前的“饥荒论”主张,现在又接上了。他当时似乎并非张口胡说,这下子为了银山,又扯到开疆辟土的话题上……果然但凡是大员,说话都不说乱说的,并非乍听时那么荒诞。

郭绍不置可否,因为这事儿牵扯更广。他也不去评论文官和武将究竟谁更穷,这事儿根本没有真理,各家为了各家的利益罢了。

郭绍沉吟片刻,说道:“两位皇子和公主到了蒙学年纪,朕想为他们挑个老师。”

这个话题再次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两个皇子中,有一个应该是皇储,做皇储的老师,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郭绍看向左攸道:“左侍郎便教朕的三个儿女读书识字。”

左攸忙道:“陛下重托,臣愿鞠躬尽瘁也。”

殿上有些冷场,因为左攸不是什么大儒,若不论官职,在士林是一点地位都没有的人……野路子出身,什么功名都没有,先是做不入流的小官,然后干幕僚。这等人有啥学问来教皇子?

不过左攸是郭绍心腹谋臣,大伙儿估摸着猜测这只是给左攸的一个恩典而已。

郭绍又道:“董遵诲,你教两个皇子弓马骑射,让周通辅之。”

董遵诲起身拜道:“臣遵旨。”

这董遵诲是正儿八经的武将世家出身,各种武艺军礼是规规矩矩,非常端正,郭绍很信他;周通也是很有意思的武夫,当年郭绍射箭就是他教的。

至于左攸,郭绍觉得他教蒙学完全够了,文章反正比郭绍强。而且郭绍觉得学太深的圣贤思想,当成信仰的话,对做皇帝这份工作有害无益;左攸这个半吊子正好,重要的是左攸的主张并不迂腐。

第七百六十二章入乡随俗

金祥殿议政,京娘也在。散了以后,便有宦官来见京娘,说皇后传旨召见。京娘被带到滋德殿,见是符金盏坐在那里。

符金盏端坐在上位,面带微笑看着京娘。周围只有几个侍从,并无其他嫔妃。

金盏的姿态端庄而从容,仿佛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京娘便依规矩先作万福行礼。

金盏开口道:“听说今天官家带着两位皇子去金祥殿了,所为何事?”

京娘听罢有点犯嘀咕,那宦官曹泰今日也在议政殿瞧着,京娘知道曹泰是金盏的人,问他岂不方便,非要把自己叫进来?

……金盏的目光留在京娘的脸上,把京娘每一处细微的神态都瞧在眼里。

她一回宫,把她离宫后的日子里发生的事都过问了一遍,其中一件便是京娘与李月姬争吵的事,当时符二妹不能平息,最后是皇帝拿的主意。

金盏便是要试探一下,京娘在自己面前的姿态。

其实后宫里,最让她头疼的人就是京娘!从上次的事来看,此人似乎有些骄纵不逊。若是将来京娘当众忤逆自己,便是她有错,金盏是惩罚还是惩罚?

京娘的底细,金盏是摸得一清二楚。金盏现在贵为皇后,要对付京娘很容易,但以郭绍记恩的性子,肯定不愿意看到京娘被算计对付。

所以符金盏特意关注此人,看情况有两种比较好的办法,一种是拉拢和睦共处,一种便是打发到与金盏不容易发生冲突的地方,井水不犯河水。

今日召她见面,金盏身边没有嫔妃,便是在摸不准京娘之前,省得当众尴尬。以便进退有余。

金盏的目光从京娘那高高饱满的胸脯上扫过,想到她不论公私场合,近身在郭绍身边,被倚为心腹,金盏心里着实不痛快。但是她不是一个不懂得退让的人。

就在这时,京娘开口道:“回皇后的话,官家为两位皇子找了老师。”

金盏听到这个口气,暗自放松了稍许,又继续缓缓问道:“都是谁?”

京娘道:“户部侍郎左攸教蒙学,武将董遵诲、周通教武艺。”

金盏笑道:“官家当年尚在符家时,周通也教过官家,如今又教他的皇子。”

她专程提到皇帝在符家的往事,也是提醒京娘认清实力对比。京娘其实应该明白金盏和皇帝的关系,当年送密信,京娘也有参与。

京娘拜道:“官家箭术如神,百步穿杨,周通教得好罢。”

符金盏见她说话鞠躬,更是满意了,用随意的口气道:“还有一事,花蕊夫人与你有旧恩?”

京娘道:“皇后明察秋毫。”

金盏沉吟片刻,淡淡地说道:“秦国公只是个俘虏,若京娘照应不到之时,花蕊夫人在秦国公府怕是不安生。今时今日吴越国已降,秦国公徒费俸禄。你出宫弄杯毒酒去,让他死了罢,到时候便说他染疾暴毙。”

京娘听罢顿时抬起头看着金盏,面有惊讶之色。

金盏道:“花蕊夫人既已入宫侍过寝,哪有皇帝宠过的女子,回去还服侍别的男子的道理?”

京娘沉声道:“秦国公曾为蜀国之主,此事应问问官家?”

金盏摇头道:“办了再告诉他。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