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345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小心地拿起那些纸,返身放在御案上。

郭绍道:“什么人劫掠朝廷使臣?”

卢多逊道:“先是甘州回鹘,后是黄河西岸党项人。”

他顿了顿又道:“臣去归义军的路上很顺利,不过河西那地方晚上很冷,冻死了几个人。在瓜州见到了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曹元忠在瓜州东郊设礼朝拜,奉陛下为主,接受朝廷册封西平侯、校检太尉、归义军节度使。

曹元忠礼遇厚待臣,献西域、河西图,并良马二百匹进贡。臣在瓜州逗留寻访多日,又写下沿途所见所闻,便想尽早返京复命。

途径甘州(河西走廊中部地区),被回鹘截留。后曹元忠送行的人给了钱财,臣等终于得脱,人马仪仗完好无损。”

诸臣听罢议论一番,都说回鹘人还算留情面,又问卢多逊怎么这幅模样回来,又有人问马呢?

卢多逊向左右一拜,说道:“倒不是回鹘人有礼数,实在是看在曹元忠的面上。以前甘州也是归义军的辖地,被回鹘人夺走了,归义军与回鹘人打了很多仗,新仇旧怨很多;不过曹元忠执掌归义军后,与各族诸部联姻交好,这些年关系好了,彼此财货商贸往来极多,所以回鹘人会给曹元忠的面子。”

郭绍听罢点点头,见旁边有翰林院的官儿在奋笔疾书记录。

卢多逊又道:“臣等东返,在黄河岸边,忽然遇到了党项人骑兵。臣叫向导向解释咱们是大周使臣,只是路过此地。

不料那党项人听咱们是大周使臣,根本不给交涉商量的余地,二话不说就拿着兵器冲上来。臣的随从和归义军护卫拼死抵抗,然寡不敌众。臣顾不上归义军进献的良马和仪仗,一心保护着图纸强渡黄河,过河之后只剩下随从狄方一人……”

魏仁浦恼道:“中原虽多年战乱,但在诸部心里仍有威望。那些党项人明知战马是给天子的贡物,竟敢明目张胆杀人掠货!”

郭绍也暗自叹了一声,心有自知之明,此时的中原王朝,多年不能涉足西面,对各族诸部毫无影响,还有多少威信?

卢多逊道:“臣一路奔到泾州,才得知原来党项人很仇恨汉人……皆因灵州的朔方节度使冯继业(河套地区)杀兄夺位后,一改态度,常年对东西两面党项人烧杀劫掠,让党项人十分仇恨。难怪党项人知道咱们是大周使臣,上来就杀。”

王朴拜道:“党项人主要聚居在夏州等五州之地,黄河河套地区也有党项人部落;袭击卢使君的应该就是河套党项人。夏州党项主要是拓拔部落,已改姓李,一向受中原封官进爵;现在的首领叫李彝殷,先帝(柴荣)给他加官太傅、中书令,封西平王,名义上归顺大周,平素也鲜有生事……不过夏州党项着实是隐患。”

郭绍忽然意识到,西夏国应该就是这个地方!

他当下一面翻看卢多逊进献的卷宗,一面听卢多逊讲述沿途见闻。

郭绍嘉奖道:“我族祖披荆斩棘开疆辟土,实为不易。卢使君此行不畏艰难危险,重新打开了我朝对河西、西域的视野,作用重大。咱们便需卢使君这样的人,方能重振昔日威名。”

第六百五十章祖坟冒烟

郭绍拿着卢多逊进献的东西,退至养德殿。

此时养德殿内,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正双手捧着一只砚台。等郭绍要蘸墨汁时,她便能及时地举起砚台,伸到他的手边。因为她时刻都注意着郭绍最细微的一举一动,能判断他何时需要什么。

这妇人便是李尚宫,她的浅红色长裙下坠在地板上,盖住了下半身,腿是跪在地上的。她虽然没敢一直盯着郭绍的脸看,但眼睛余光一直观察着郭绍的神色。郭绍十分专心,眼里只有面前的图和摆在旁边的皱巴巴的纸张,对所有的事都视而不见。

李尚宫手臂都软了,膝盖也跪得生疼,但又有另一种让她很惬意的感觉。她爱看郭绍一脸认真专注的莫样儿,他身上有一股气息让李尚宫觉得很好闻。

她时不时还小心地偷看着郭绍画的东西,有山有河的线条,李尚宫瞧得不太懂,但知道郭绍在琢磨着天大的事……反正和宫里头那些斤斤两两的琐事全然不同。她心里在仰视郭绍,又觉得他很费心力、莫名生出怜爱之心来。

……就在这时,郭绍侧目看到了李尚宫,愣了一下道:“你跪着不累么?快起来。”

李尚宫脱口道:“妾身心里愿意服侍陛下……”

她说罢脸上顿时一红,轻轻侧头。郭绍顺着她的目光,旁边还侍立着三个男人,王朴、李谷、左攸。不过他们都一本正经好像什么都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

郭绍把毛笔放在砚台上,说道:“卢多逊立功不易,让他做客省使,到内阁书房来,增一员辅政;客省使昝居润改工部侍郎、仍兼领军器监,也到内阁来,再增一员辅政。”

左攸忙道:“喏。”

另外俩人没吭声,因为内阁这个机构是郭绍不久前才增添的,还没形成正式的格局,现在不知归什么衙门管,反正枢密院和政事堂都管不着。

郭绍沉吟片刻,又道:“我想让左攸改礼部侍郎、黄炳廉补刑部侍郎。李公(李谷)在政事堂问问,若是大伙儿都觉得没什么不妥,便把这些事儿办了罢。”

李谷道:“臣遵旨。”

左攸急忙跪伏在地,拜道:“臣谢陛下恩封。”

郭绍道:“政事堂一直缺人,诸公劳累过重。你们二人平素帮宰相们做些事,也是好事。”

他又道:“这图还要修一番,你们明日再来。”

三人听罢拜道:“臣等告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