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342节(2/3)
她的名分和责任,无法逃避;别人怎么看待那孩子,也是和她的娘亲有关。
这种联系确实是一体的,难怪老话骂人“有爹生没娘教”是很重的骂言。
玉莲耐心地听宦官说完,这才问一句:“两个皇子也送了衣裳?”
宦官听罢一愣,急忙道:“有,有!一人做了一身,都没落下哩!”
玉莲这才说道:“那便回去替我向李太妃道谢,衣裳收下了,欠了她的情。”
“哪里哪里。”宦官道,“李太妃也疼孙子辈的孩儿哩,她老人家可不是为了赚董淑妃一个人情。”
宦官见玉莲身边的一个小娘把东西收了,当下便知趣地弯腰告退。
那小娘便是董三妹,董三妹把衣服展开瞧,笑嘻嘻地说:“挺好看的。”
旁边一个宫女道:“无论皇子公主都要穿衣裳,两个皇子都有,官家的公主当然也该有。”
玉莲没吭声。
董三妹又道:“宫里的人都挺好的,专门做这么好的衣裳给送来。大家对我也很客气,一句重话都没说过。”
旁边的宫女又忍不住多嘴道:“淑妃娘娘(玉莲)把三妹当亲妹妹一样对待,三妹不是还有个哥哥,是陛下身边亲随的人,谁还敢在三妹面前说重话呀?”
玉莲听罢不禁说道:“她说得没错。就算是这样,也还有人在背地里说你。”
董三妹茫然道:“我有什么好说的?”
玉莲没好气道:“说你又土又傻!”
董三妹瞪着眼睛,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
玉莲看了她一眼:“人家觉得你没见过世面,瞧不起你,说什么你也听不出来,所以好相与,当然愿意和你说笑了。”
董三妹一脸委屈:“……”
她闷闷不乐道:“不是说这衣裳要洗过才能幺儿穿么,我去洗来晾着,先出去了。”
刚才那宫女见玉莲不高兴,急忙劝道:“娘娘不必往心里去,那些人就是羡慕嫉妒您,其实巴不得能像娘娘这样哩。”
玉莲道:“宫里人多,难免七嘴八舌的招人心烦。”
第六百四十五章有始有终
五月下旬,曹彬从江南返回了东京。这事儿实在不怎么起眼,因为东京的大官贵胄实在太多了,曹彬这种不大不小的武将回来,并不能引人注目。
不过曹彬立刻在金祥殿受到了皇帝的召见。一番君臣之礼,以及在场面上说的述职内容。郭绍又赠了一些礼物以示嘉奖,无非就是马鞍剑鞘之类的,实际值不了几个钱,但因为是皇帝送的佩戴起来更尊贵。
过场一完,郭绍径直站了起来离开宝座。
曹彬虽然不能抬头看,却能从余光里瞧见郭绍离席,他一时无措……还没谢恩告辞。
这时郭绍随口说道:“曹将军到内殿来,陪朕下一盘围棋再走。”
曹彬这才恍然,原来是要单独有话谈。
养德殿,本来就是皇帝在东殿办公后就近休息的地方,没有案牍、没有当值的官吏,十分清净。
郭绍坐在一张软榻上等着了,指着对面的位置道:“曹将军坐罢。”
曹彬忙抱拳道:“谢陛下赐坐。”
郭绍伸手在瓷盅里抓了一把,“哗”地一声响,里面冒出黑色的棋子。郭绍抬头笑道:“朕不必自谦,说句实话,下围棋是才不久和左攸学的,现在还是个半吊子,不怎么会。”
曹彬抱拳道:“陛下心在天下,而非一个小小的棋盘。”
郭绍道:“曹将军是个儒将,恐怕对弈也颇有造诣,与朕下便轻松了。”
“不敢不敢。”曹彬小心对答。皇帝的意思,他下棋很烂,所以曹彬不用用心在棋上、可以把心思用在别的事儿上?
果然郭绍很快就不谈下棋了,空着棋盘就问:“江南形势如何?”
曹彬沉吟片刻,说道:“江南本就是‘中国’一地,只因战乱割据才立国数十年……就像一个亲生孩儿,抱养出去了一阵子,过几年再拿回来养,只要别动不动就打断腿,养熟不过时日长短而已。”
郭绍顿时乐了:“朕刚知道曹将军原来是个幽默的人……便是说话挺有意思的人。”
曹彬道:“臣失礼之处,请陛下降罪。”
郭绍不以为然,没有理会,不过神色完全没有要拉下脸的迹象。他拿着黑棋就落了一子,反正前几步无论高手低手都有固定模式,不用多想。
曹彬见状,也拿起白子放了一颗在自家的右侧。
郭绍仿佛自言自语地说道:“最近有些事儿可能曹将军在江南没听说。朝廷兵力仍嫌不足,先是议府兵制,但唐朝以来府兵制早已败坏,重新拾起诸多麻烦;后又议‘乡勇’。大周太祖时便下旨征募过乡勇,后因乡勇不堪用,又名存实亡。”
曹彬一面听,一面点头称是,眼睛瞧着棋盘上。
郭绍继续道:“具体的事儿有点变化。乡勇将士先登记造册,不分身份职业、不限制其经商科举,平素由朝廷委派文武负责定期考核训练,没有军饷、自带粮秣;但免除将士及其直系家眷的徭役(免费为国家修建河堤宫室城墙等活计)。
战时聚拢成军,或出征打仗。则由国库拨付兵器、甲胄、马匹、粮秣等一切用度,并论功行赏。”
曹彬听罢抱拳道:“微臣斗胆,如此一来兵将的士气便更高了,或许比以前的乡勇更堪用;不过相比之下,国库的开销也会增加。”(以前的乡勇,朝廷基本不花钱,负担转嫁到地方和百姓头上。)
郭绍道:“曹将军此言中肯。届时颁发诏令,还可以承诺为国征战的将士,将来在科举、行商等诸事上予以优待,具体如何优待,以后再落到实处。”
这种联系确实是一体的,难怪老话骂人“有爹生没娘教”是很重的骂言。
玉莲耐心地听宦官说完,这才问一句:“两个皇子也送了衣裳?”
宦官听罢一愣,急忙道:“有,有!一人做了一身,都没落下哩!”
玉莲这才说道:“那便回去替我向李太妃道谢,衣裳收下了,欠了她的情。”
“哪里哪里。”宦官道,“李太妃也疼孙子辈的孩儿哩,她老人家可不是为了赚董淑妃一个人情。”
宦官见玉莲身边的一个小娘把东西收了,当下便知趣地弯腰告退。
那小娘便是董三妹,董三妹把衣服展开瞧,笑嘻嘻地说:“挺好看的。”
旁边一个宫女道:“无论皇子公主都要穿衣裳,两个皇子都有,官家的公主当然也该有。”
玉莲没吭声。
董三妹又道:“宫里的人都挺好的,专门做这么好的衣裳给送来。大家对我也很客气,一句重话都没说过。”
旁边的宫女又忍不住多嘴道:“淑妃娘娘(玉莲)把三妹当亲妹妹一样对待,三妹不是还有个哥哥,是陛下身边亲随的人,谁还敢在三妹面前说重话呀?”
玉莲听罢不禁说道:“她说得没错。就算是这样,也还有人在背地里说你。”
董三妹茫然道:“我有什么好说的?”
玉莲没好气道:“说你又土又傻!”
董三妹瞪着眼睛,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
玉莲看了她一眼:“人家觉得你没见过世面,瞧不起你,说什么你也听不出来,所以好相与,当然愿意和你说笑了。”
董三妹一脸委屈:“……”
她闷闷不乐道:“不是说这衣裳要洗过才能幺儿穿么,我去洗来晾着,先出去了。”
刚才那宫女见玉莲不高兴,急忙劝道:“娘娘不必往心里去,那些人就是羡慕嫉妒您,其实巴不得能像娘娘这样哩。”
玉莲道:“宫里人多,难免七嘴八舌的招人心烦。”
第六百四十五章有始有终
五月下旬,曹彬从江南返回了东京。这事儿实在不怎么起眼,因为东京的大官贵胄实在太多了,曹彬这种不大不小的武将回来,并不能引人注目。
不过曹彬立刻在金祥殿受到了皇帝的召见。一番君臣之礼,以及在场面上说的述职内容。郭绍又赠了一些礼物以示嘉奖,无非就是马鞍剑鞘之类的,实际值不了几个钱,但因为是皇帝送的佩戴起来更尊贵。
过场一完,郭绍径直站了起来离开宝座。
曹彬虽然不能抬头看,却能从余光里瞧见郭绍离席,他一时无措……还没谢恩告辞。
这时郭绍随口说道:“曹将军到内殿来,陪朕下一盘围棋再走。”
曹彬这才恍然,原来是要单独有话谈。
养德殿,本来就是皇帝在东殿办公后就近休息的地方,没有案牍、没有当值的官吏,十分清净。
郭绍坐在一张软榻上等着了,指着对面的位置道:“曹将军坐罢。”
曹彬忙抱拳道:“谢陛下赐坐。”
郭绍伸手在瓷盅里抓了一把,“哗”地一声响,里面冒出黑色的棋子。郭绍抬头笑道:“朕不必自谦,说句实话,下围棋是才不久和左攸学的,现在还是个半吊子,不怎么会。”
曹彬抱拳道:“陛下心在天下,而非一个小小的棋盘。”
郭绍道:“曹将军是个儒将,恐怕对弈也颇有造诣,与朕下便轻松了。”
“不敢不敢。”曹彬小心对答。皇帝的意思,他下棋很烂,所以曹彬不用用心在棋上、可以把心思用在别的事儿上?
果然郭绍很快就不谈下棋了,空着棋盘就问:“江南形势如何?”
曹彬沉吟片刻,说道:“江南本就是‘中国’一地,只因战乱割据才立国数十年……就像一个亲生孩儿,抱养出去了一阵子,过几年再拿回来养,只要别动不动就打断腿,养熟不过时日长短而已。”
郭绍顿时乐了:“朕刚知道曹将军原来是个幽默的人……便是说话挺有意思的人。”
曹彬道:“臣失礼之处,请陛下降罪。”
郭绍不以为然,没有理会,不过神色完全没有要拉下脸的迹象。他拿着黑棋就落了一子,反正前几步无论高手低手都有固定模式,不用多想。
曹彬见状,也拿起白子放了一颗在自家的右侧。
郭绍仿佛自言自语地说道:“最近有些事儿可能曹将军在江南没听说。朝廷兵力仍嫌不足,先是议府兵制,但唐朝以来府兵制早已败坏,重新拾起诸多麻烦;后又议‘乡勇’。大周太祖时便下旨征募过乡勇,后因乡勇不堪用,又名存实亡。”
曹彬一面听,一面点头称是,眼睛瞧着棋盘上。
郭绍继续道:“具体的事儿有点变化。乡勇将士先登记造册,不分身份职业、不限制其经商科举,平素由朝廷委派文武负责定期考核训练,没有军饷、自带粮秣;但免除将士及其直系家眷的徭役(免费为国家修建河堤宫室城墙等活计)。
战时聚拢成军,或出征打仗。则由国库拨付兵器、甲胄、马匹、粮秣等一切用度,并论功行赏。”
曹彬听罢抱拳道:“微臣斗胆,如此一来兵将的士气便更高了,或许比以前的乡勇更堪用;不过相比之下,国库的开销也会增加。”(以前的乡勇,朝廷基本不花钱,负担转嫁到地方和百姓头上。)
郭绍道:“曹将军此言中肯。届时颁发诏令,还可以承诺为国征战的将士,将来在科举、行商等诸事上予以优待,具体如何优待,以后再落到实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