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331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命。不过那些官儿看好主公,并非坏事;若是大家都看好您,不管事儿原本是怎么回事,起码支持主公的人就多了。”

李处耘没有吭声。他嘴上不说,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一颗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圆儿是他最宠爱的女儿,外孙虽然是郭家的后代,可怎么着也流着一些李家的血脉……再说了,要是将来外孙做了太子,或者皇帝,能亏待得了娘舅家的人?

李处耘以前只是静难军军阀手底下的一个裨将,族中也没谁有过地位;若是自己能最大地奠定李家的地位,将来的门楣是完全不同的。家族的门楣地位才是最稳靠的东西……看人家符家,多少年了,一直都是名门望族。

甚至当初郭绍非得娶符二妹,也要李圆儿做妾,为何?不就是门楣高低,需要联姻!李处耘当年为了大伙儿共同的前程,对此事也是赞成的;但内心什么滋味,也只有他这个当爹的默默感受。

李处耘想到符家,又忍不住纠结地捋着胡子。

郭绍还是中级将领时,李处耘就追随麾下了。太清楚这些年的风风雨雨……皇后符二妹不是重点,先帝的皇后符氏才是关键人物。

符氏对皇帝有恩。

还有此前的流言蜚语,传言皇帝和“嫂子”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是真是假,李处耘不知道,甚至谁也不知道,因为没真凭实据,最多猜一下。真相不清楚,但李处耘猜测恐怕真有什么事儿,比如听说端慈皇后又被官家请出来掌管国事……给人的感觉,总觉得不太寻常。

李处耘断定:符家的女子比李圆儿得宠多了。

他当下便看了良士一言,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今天已经做到殿前都点检,官家待我信任有加、隆恩难报。做人要知足,切勿人心不足去奢求太多,咱们安心为官家办差就行了。”

“唉……”良士听罢叹了一口气。他时不时观察李处耘的神情,过了一会儿,又忍不住说道:“主公有事儿得告诉在下,在下才好为您尽分内之事。”

李处耘道:“发生过什么事儿,大抵也告诉过你了。”

李处耘说罢,掀开车帘,顿时一副醉人的景象映入眼帘。车仗前面正是汴水,那河水桥上车龙如来游人如织,两岸亭台楼阁,十分繁华。春风之中,那河畔的杨柳绿意正浓,在湿润的风中轻轻摇曳,婀娜的姿态仿佛美人的腰身。

宽阔大街两侧的茶楼酒肆十分热闹,比出征幽州之前更加喧嚣,或是几个月东京的人口又多了,又或是春天来了人们都更愿意上街活动。

“这里该是天下最繁华漂亮的地方了。”李处耘眯着眼睛微笑道。

李良士道:“若是进入太平盛世,东京会更加繁荣,也会逐渐沉稳。”

“沉稳?”李处耘随口一问。

李良士道:“路上的贩夫走卒一辈子也是贩夫走卒,子孙后代同样如此,名门望族也不会轻易动摇根基。”

“哼哼……”李处耘看了他一眼,“烽火一起,可以凭战功;天下无事,可以读书科举。人间的气流得上下流通。朝廷的规矩,真有本事的人并不是没有路走。”

第六百二十八章抱不平

史彦超和几个骑兵指挥使一起在大街上骑着马,他想起刚才看到文官在李处耘跟前卑躬屈膝的样子,“哈”地聚了一口唾沫,狠狠地吐在地上:“文官不好好动笔杆子,拍马到武将身上来了!”

刚才几个武将还没吭声,听到史彦超这句话,立刻来劲了,一时间张口就开始骂娘,先把那两个官儿的人格从头到尾侮辱了一遍。因为大伙儿根本不怕文官,不是一路的,谁也管不着谁。

骂官儿似乎不过瘾,一个指挥使开始委婉地打起抱不平:“哪次大战不是史将军冲锋陷阵?可奇了怪,他们不来对史将军打躬作揖,倒跑到别人跟前。”

“有啥法子,李点检是殿前都点检,总归是要压史将军一头。”另一个武将好像商量好的一般,凑上来就接住了话。

几个人听到这里有些畏惧,停止了骂声。

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武将放低声音道:“李点检也就是在攻南唐之战时带水军打了一次好看的仗,别的战场上,史将军立的军功海了去,十次前锋首功,还比不上他胜了一仗?”

史彦超听到这里,仰起头“哼”了一声,他心里确实没觉得自己哪里比不上李处耘,甚至也没觉得任何武将有他打仗厉害,大周第一猛将不是吹嘘的!

立刻有人嘀咕道:“李将军(李处耘)不是军功大,他女儿是贵妃……”

此言一出,立刻让所有人附和起来。

又有人不满道:“一个贵妃,难道比将士们浴血厮杀还重要?”

嘀咕的那人道:“还有皇子呢?”

众人顿时又消停了一会儿,骑着马簇拥着史彦超慢吞吞地沿着大街南下。当下又有人道:“光凭裙带可不行。李点检在幽州温渝河那一仗可没打好,御驾都被惊扰……”

史彦超冷冷道:“朝臣的意思,辽人的马又多又好,怪不得李将军。”

众人立刻嘀咕牢骚了一顿。

就在这时,忽然后面有人喊道:“原来是史将军,失礼失礼。”

大伙儿回头一看,一个不认识的文官正从马背上翻身下来。史彦超坐在马上俯视那厮,“何事?”

“呵……”文官打量了一番史彦超的姿态,“刚才你们在说上官的是非?”

“操!”指挥使们看那文官的衣服颜色,顿时就大怒,作势要殴打他一般。文官却仿佛有恃无恐地慢慢上马,说道:“无益叨扰各位雅兴。”

在东京城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