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246节(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水面上。韩通站在船楼上经过这片水域,也感到了炙热袭人,脸上隐隐发痛,有点挨不住的感觉,但他还是长身立于上面。

眺望前方,率先冲出去几艘战船在江面正被南唐军船只围攻。江面上一片南唐军的船只乱七八糟在飘荡,因为前期避退的船乱划,阵线已不成队形……下雪天而且江面雾蒙蒙的,视线不清,光凭旗帜和鼓号声的简单组织,很难有效控制船队,派人传令速度也很慢。韩通拔出剑来,大喊道:“传令,冲过去增援前方将士!”

旗舰很快被南唐军盯住,不多时,一艘大船迎面直逼而来。及至两船靠近,射出来的火箭如雨一般倾泻,战船俨然变成了发射烟花的烟花筒一般。

侧舷上,南唐军抛出铁链铁钩,两艘船愈发靠近。等待木桥搭上,忽然一声大喊,周军将士反而从甲板上冲了上去,众人提着盾和兵刃冒着箭雨,箭矢在盔甲上叮当直响,前面的人举起梭枪,向甲板上投掷一通,接着拔出刀大叫着冲了上去。

“扑通扑通……”不断有人从船舷上掉进水里。落水者几乎必死无疑,谁也没办法披着甲在冰冷的江水里游泳;就算穿着铁甲落水会被淹死,有甲的人都会披甲,不然先被射死了。

入江口的水面杀成一团,更多的周军战船从河道里驶出来,水域上拥堵不堪,人声鼎沸。

……南唐军在江面的战船都调过来围堵,江上乱糟糟一片,很多地方在接舷战,打得难舍难分。双方越来越多的船挤在河口,场面就好像一个纷乱的大水寨,一大团风帆挤作一团。

一艘楼船上,南唐军的大将焦急万分,战场上已经失控。

周军水师其实非常之多,远远看去如云的风帆把整条漕渠都遮蔽了,他们之前只是被堵在河道里入不了江。但现在,无数的船只正拼命外挤!一些战船已经突破了河口,进入了大江开阔地。

如果不增派水师堵截,周军的大量船只一旦进入大江水面,南唐军东线根本顶不住。

“京口水营的水师,两个时辰前才被调走,刘澄啊刘澄……”那南唐军大将悲愤交加,急得直跺脚。

旁边有人也跟着着急:“刘公已不在京口,将军快派人去求援罢!”

“现在如何来得及?”大将挥着手臂,可他也不是神仙,一个人的手无法掌控眼前纷乱的场面。那大将气急之下,骂道:“让刘澄在京口掌兵权,本身就是个儿戏!”

第四百六十二章京口之役(五)

京口战场西南面,六百余里外,南唐军南都大军刚刚抵达皖口。

虽然大军尚远在六百里外,但只要突破这道防线,顺江而下数百里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这道周军占据的防线,主要有连个据点:江北的皖口,即皖水入江口,有周军经营的水陆据点;江南的池州,有周军占领的城池和水寨。一旦度过这段路,则可一路畅行,首先冲破周国的采石浮桥,然后威胁其水师腹背。

南唐军的这股援兵号称十五万,从湖口(鄱阳湖)出发过来,声势十分浩大。南唐国的国都在版图的东北角落,西面、南面大量土地离都城较远;南都(南昌),是一个很重要国防中枢,那里囤积了重兵;现在这股人马,是南唐国的核心武力之一。

长江南岸,如林的刀枪旗帜在风雪中竖立,并行的几条大道上车马如龙、兵马无数,车辚辚马萧萧,数条黑压压的长龙沿江蜿蜒爬行,不见首尾。江面上,千百楼船如洪水席卷起的黑潮。

……一处宽敞的船舱内,一个中年文官正坐在案前。他就是南唐国光政院辅政陈乔,端正的五官、下巴修剪得飘逸的胡须,他是个长得还不错的男人,伸手拈着胡须的动作十分儒雅。

陈乔拈着胡须,抬起头“唉”地叹息了一声,眉目之中的愁绪挥之不散。前面是一扇从下方撑起的雕窗,雕窗外,动荡的水面在起伏,白色的雪花纷纷在水上消失。“哗、哗……”一阵又一阵水浪声不断传来,其间还夹杂着船桨木头摩擦的叽咕之音。

他低下头,继续细观手上拿的一封书信。边看边摇头叹息。

江宁城的好友写给他的信,信中告知了最近发生的一些大事。特别是国君瞒着大臣的刺杀策划,借议和之名,在歌妓里安插刺客,在周军中军大帐行刺!

陈乔已无言以对。这世道虽然靠的是武力,但道义也十分重要。这样的行为,不仅世人会离心离德,就连陈乔也很迷茫:老夫拼命维护国家,如果不义,那究竟为了什么;仅仅为了升官发财,保有自己的荣华富贵?

还有那个刘澄,为何还用他掌握如此重要的兵权?皇甫继勋的事,还不够教训吗!

这仗,打得不仅仅是兵将强弱,更争的是内部权谋的智慧手段。

洞开的雕窗,湿冷的寒风灌进来,吹得桌案上的纸张乱晃,吹在陈乔的脸上。他身上打了个寒颤,觉得心里的一团火焰仿佛也在寒风中在渐渐冷却。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布袍梳着发髻的人走到敞着的船舱门外,沉声说道:“主公,前方发现了敌军!”

陈乔听罢急忙收了书信,起身向外疾步而去。

上了甲板,陈乔看了一眼远处,一片芦苇。又转头看,见朱令赟正站在上面的栏杆后面,一手遮在额前,专心地眺望远方。

于是陈乔也从楼梯爬了上去,站在朱令赟的身边。朱令赟看得专注,完全没顾得上陈乔。

陈乔也不计较这等小节,站在高处跟着眺望前方。这艘座舰船楼高大,不过并未在最前方,顺着方向看去,前面还有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