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185节(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私通。”

花蕊夫人便道:“女子之间的争宠戏法好办,可大丈夫之间的争霸就残酷多了,参与者只有唯一一个最终获胜者。如楚汉之争,西楚霸王也算人杰,但汉高祖略胜一筹;三国乱世,各国也各有所长,却也不能一直共存。”她看着孟昶好言劝道,“陛下确应抓紧准备,有时机了便全力定鼎中原。”

孟昶听得微微点头,却不言语。

花蕊夫人不能再继续说了,她情知再说就刺耳了……逆耳忠言应该那些忠诚直言,她又不是大臣,没必要去忤逆皇帝惹他不高兴。

反正在她看来,虽然现在自己贵为贵妃,却和当年做歌妓漂泊的心情本质上没有改变;只是暂时生活得好些。还有不同的是,以前需要讨好许许多多观赏歌舞的男子,而现在只要让一个男子高兴。

蜀国虽然四面环山便于防守,但在中原混乱时不去争取,也只能坐以待毙。毕竟优胜者最终只有一个……而且那一天应该不会太久,唐末到现在已经混战了百年,没道理再混乱长达几十年。

“臣妾一介妇人,读了点书也是为了能和陛下说得上话、不让自己言谈太没见识。”花蕊夫人含蓄地劝道,“臣妾都能看明白的道理,陛下一定早就明白的。”

孟昶一本正经道:“言之有理。满朝文武都叫朕守蜀国,只有王昭远常说要出蜀争天下。朕看中的就是他这一处。”

花蕊夫人问道:“眼高手低的人多了去,陛下对王昭远了解得如何?他不是那种志大才疏得人吧?”

孟昶有些犹豫,沉吟道:“王昭远有卧龙之称,于朕、就像诸葛孔明之于刘备……大概、应该有些本事。

现在中原在郭荣(柴荣)驾崩后,看样子又要乱。只待他们这回劳师动众无功而返,就要从内部崩坏。朕现在就该励精图治,准备出川争霸天下了!”

孟昶说得兴起,一本正经道:“照王昭远的大略,此战之后,我国应从两路反攻。一路收复秦、凤以为进入关中的准备;一路顺江而下占据荆州,作为出川的前堡……今辽国内乱、北汉南唐国衰弱龟缩,中原一崩坏,正是大蜀逐鹿中原的大好良机……”

花蕊夫人作出饶有兴致的样子,耐心地听他的谋划。但心里难免想起去年底孟昶要励精图治的事,结果周军一撤、压力稍缓,孟昶就继续游历花丛。他真的要争霸?

不管怎样,现在周军给予了压力,孟昶这样用心军政、看来能度过这一关……以后的事,她也担心不过来。

第三百四十七章蜀中卧龙

成都的城楼上,王昭远左手拿王命,右手拿铁如意,挥洒之间指挥自如,不断下达各种军令。翘首迎风踌躇满志地看着大批援军陆续出城,向东面大路开拔。

城墙内外,围观的乡亲百姓非常之多。周朝大军攻蜀的消息已经逐渐在成都扩散,百姓们同样非常关心蜀军的胜败,都纷纷涌上街头打听……蜀国国君和禁军大部分人,都不是四川人,后唐时期从北方南迁的。但是他们入蜀已经几十年,川人已经习惯了其统治。

蜀国政权也不是特别仁厚,同样盘剥百姓,干过一些叫人们怨声载道的事,比如铜钱不够时征用百姓的铁器拿来铸钱、大量收集民间女子充后宫等等。不过总体上他们干得并不太过分,最重要的是保证了长期的太平安稳……所以蜀人大多都还是希望孟昶的军队打赢。

王昭远带着乡亲们殷切的希望,准备大干一场好衣锦还乡。

当然最挂念战争的还是大臣们,一个个在蜀国既有良田家产又有官位,身家财产都靠蜀军保护。来送别的官员非常之多,一个个都眼巴巴地看着王昭远。

王昭远挥了挥铁如意,在前面从容地说道:“诸公勿虑也!东路无非就是三峡与夔州,本官必保国门万无一失。”

一个官儿问道:“王副使所言非虚?”

“哈哈……”王昭远大笑道,“张相公,你也未免太看不起我卧龙了。凭险地而守国门,这等容易的事我都做不到,如何敢称卧龙?”

王昭远在闹哄哄之中宽慰了众人一番。很多人仍然很不看好他,但这并不要紧,他只待立下大功回来又可以借题发挥嚣张一阵。

就在这时,只见城下一个长袍幞头的老头摇头叹息,王昭远眼尖,认出是李昊。王昭远见状,正从容自得的心情有点添堵。

离开城楼后,一个下属官儿上前来悄悄说道:“李昊刚才拿主公和赵季札比。”

王昭远顿时大怒!赵季札何许人也,当年秦、凤之战,此人自告奋勇毛遂自荐主持秦凤成阶四州兵权,先在成都自吹一番;结果周军一到吓得屁滚脲流,匆匆逃回了成都。皇帝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一问三不知……这等毫无见识才能的草包,王昭远最鄙视的人,李昊居然拿他和自己相提并论!

“主公息怒,现在咱们不比与他计较,先设法保障东路才是最要紧的事。”幕僚劝道。

王昭远出征在即,确实没工夫和李昊计较。当下把一口恶气吞下去,强自冷静下来,从容道:“北面、东面各派一个使者密行出川,带我的书信联络北汉、南唐,一起对付周朝,先从大局上争取优势。”

幕僚道:“二李(李重进、李继勋)反叛时,北汉也不敢出兵,恐怕不太容易;南唐国已经堆周朝战战兢兢,可能没有胆子。”

王昭远道:“我知道,但试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万一不行就算了。举荐两个口舌麻利的说客去……如果蜀国有险,长江上游就落入周朝之手;南唐全靠长江,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