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183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你上来,我教你怎么做。”他见孙大娘走过来时动作忸怩,当下便道,“我谈正事,不是打算拿孙大娘怎样,你别担心。”

孙大娘竟目送秋波,轻声道:“妾身当然不担心,只怕郭将军嫌弃哩。”

郭绍:“……”

……

郭绍在襄州准备了一番,调动大军水陆并进,沿汉水直奔荆门。又派人去南平国送公文,要借道长江克日即到,命令南平国开关迎接云云。

此时的江陵府,高保融先收到周朝圣旨,又拿到了周朝“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军令,束手无策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大将李景威劝道:“事急也,蜀国乃大国,今周军能用兵攻蜀,顺道必贪南平国之地。周军欲溯长江而上,江陵便是粮道和援军大本营;南平国虽称臣,周军又岂能将后方交由他人之手?末将以为,应该聚兵严守,再联络蜀国说以唇亡齿寒之道,求救联兵抗周。”

高保融本来就很愚笨,顿时不知所措,立刻问道:“吾弟何在?”

李景威道:“在府里闭门谢客。”

高保融忙道:“快快去人,把吾弟找来。”

立刻就有官吏领命出王府,赶去高保勖家。

而高保勖此时还在家里悄悄观赏好戏。他不爱看美女歌舞,比较喜欢更直接的场面……让强壮的武将亲兵在大堂上调戏淫谑家妓,他坐在上面一边喝酒一边兴致勃勃地看戏,以此取乐。

第三百四十二章不费一矢

南平国主是高保融,但此时的大事几乎都是他的弟弟高保勖在决断。

高保勖极度贪财好色,干了不少荒诞的事。不过以前还算收敛,父亲死后他才渐渐把本性显露出来……高保勖也是个机智的人,比做国主的哥哥聪明多了。他有个外号叫“万事休”,便是父亲发火时一看到他就能消气,其宠爱之情非同一般,便是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儿子。

因此国主常常依赖他决断大事。

高保勖得知被召见,只好中止了大堂上正表演到精彩处的荒诞好戏……一群强壮的将士和家妓们的当众肆意放纵。他先赶着去王府见国主。

及至殿上,高保勖立刻弄明白了什么事。原来事周军过境,马上要到了。

众臣见他到来,情知高家是这位做主,当下各抒己见,李景威道:“末将拿脑袋作保!周军必图南平国之地,我国已到生死存亡之时。”

高保勖十分赞同李景威的看法……当初周朝下旨说要借道,他就已经猜到结果了。但他并不赞同李景威的主张,要集结军队抗拒周军。

南平国根本没有争霸的条件,高保勖也对此不感兴趣。既然保不住地盘,为何不干脆投降继续享乐?

高保勖当即就说道:“我国向中原称臣、受周朝分封,本来就是周朝之臣,怎能在大军面前临时反叛自找死路?”

李景威忙道:“列位先主(高季兴、高从诲,称臣用过唐、南吴、晋、汉、周等许多政权的年号)守荆南之地至今,王上不应轻弃基业。今中原王朝前途未卜,纳地归降可能到头来陪着他们殉葬,落得一无所得。请诸位三思而行。”

高保勖道:“周军精兵数万压境,南平国这点地方、人力如何对敌?不如恭顺迎接。”

李景威道:“蜀国被两路夹击,必应明白周朝欲亡其国之心;南唐可能会坐视不顾,可蜀国已是祸到临头,援助我国便是自救,必出援兵……况且荆南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当奋力自保,有了蜀国为援,尚可一战。”

高保勖觉得李景威说的都是道理,自己竟无言反驳,只好用底气不足的口气说道:“或许周军意在蜀国,只是想借道而已……”

国主高保融听了半天,摸了摸额头似乎没太明白,转头径直问道:“十弟,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高保勖一听,根本不用说道理了,也比较干脆地答道:“王兄准备好仪仗、人马,下令荆门等地兵马收斥候,勿要与周军冲突;待周朝大军一到,咱们便出城迎接。只要没开战,接下来的事就听天由命,后果不会太严重。”

国主当即点头道:“十弟言之有理,就这么办吧。”

于是南平国的应对之策就这么决定了。

高保勖松了一口气,回到家里时,几个幕僚上来询问。高保勖把王府的事儿说了一遍,幕僚们都赞成他的做法,“荆南没有抵抗,表现恭顺,周朝定然不会赶尽杀绝,让别的人寒心……东边还有个更难打的吴越国、南唐也称臣了,周朝总不想一个个苦战去打。”

这也是高保勖的判断。周军如果占了荆南,最大的可能就是把高家挪到别处,应该还会封个官……高保勖一想到自己积攒藏到许多地方的大量财富,心里完全不慌了,那些财物足够他荣华富贵骄奢淫逸一辈子,还冒险去拼命作甚?

“咦!”高保勖镇定地说道,“刚才那些人哪去了?”

身边的官儿一脸尴尬,上前小声道:“主公有大事出门,他们已经散了……要不重新叫回来?”

高保勖心里装着事,一时间兴致也不太高,便挥手道:“罢了,罢了。”

他当即离开大堂,回到内室闩上门,把床底下的地砖掀开,拿出一个装满了金疙瘩的盒子来。把玩了一番这些东西,他心里顿时有种说不出的舒服,自言自语道:“啥都靠不住,还是这东西最靠得住。”

就是晚上睡觉时抱着金银,他也会睡得舒服些。

……数日后,他藏好放家里的这部分财物,什么也不用准备,径直带上侍卫就去王府。

大量人马陆续到城外聚集,并非打仗;大臣们还找来了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