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4琉璃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二天,12月6日,星期天。  

唐植桐在吃过早饭后,收拾妥当,背着那把气枪出了门。  

小王同学贴心的给自己男人准备了干粮和水,生怕他出门没吃没喝。  

然而,唐植桐出门后,却没有往郊区走,而是去了琉璃厂。  

众所周知,琉璃厂是卖古玩字画的地方。  

老四九城有家底的人不少,遗老遗少、落魄的资本家等等,少不了有些人有家底。  

今年的粮食吃紧,有些钱不凑手的人家,就会出一些字画啥的,再拿着钱“换”粮票果腹。  

几十年后,有个祖上开绸缎庄的演员,眼下就住在海子边上。  

当然,他现在还是个小孩子,比凤芝、敬民都小。  

按照他自己在节目中公开的说法,前两年家里出了变故,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开始出售家里的藏品。  

出售古玩字画有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卖给店里,这个来钱快,但价格高不了。  

第二种是卖给相熟的人,价格可能会高一点,但很多人碍于面子,不会这么做。  

第三种是在琉璃厂摆个小摊,东西放在自己前面,任凭逛街的客户挑选,至于卖不卖的出去,全凭运气。  

古玩字画不是管制物资,只要不挡着古玩店的门,门店也懒得管。  

小摊跟门店有冲突,但说不上多大。  

门店的活有保障,小摊可能今儿开一张,三两个月的不见踪迹,真有钱的也不会选小摊。  

这种事,街道上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市面上工作岗位没那么多,总得给这帮人找一口饭辙吧?  

至于传说中的“黑市”,唐植桐是有所耳闻的,但跟集市区别非常大。  

起码目前没有人敢在胡同内组织交易,并以此收取“门票”的。  

黑市基本都是交易各种票据,只要钱到位,没有他们搞不到的。  

票贩子大多集中在公园门口或里面。  

据唐植桐所知,东单公园的票贩子比较活跃。  

一来,东富西贵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太多,这附近以有钱人居多,市场比较大。  

二来这地方好隐藏,三嘛,万一有人来抓,方便逃跑。  

递颗烟的工夫,钱货两讫,想抓到也挺难,除非钓鱼那啥。  

至于票贩子的票据哪来的嘛,唐植桐不愿意去猜,这事轮不到他操心。  

这也是唐植桐不愿去涉足这类市场的原因之一,自以为有些事做的很隐蔽,但如果这些事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那这事也就不那么隐蔽了。  

出了胡同口,气枪、自行车、挂包、水壶已经了无踪迹,全被唐植桐薅进了空间。  

两分钱的看车费不贵,但溜达完还得回来取车,有点费脚,浪费体力。  

琉璃厂的小摊不少,唐植桐溜溜达达,驻足瞅瞅,只看不过手。  

唐植桐想找点好木料,既然是给小王同学做个梳子啥的,用松木、榆木不合适,起码也得是个红木。  

“同志,能看看这个吗?”唐植桐蹲在一个摊位前,看到一个小玩意,有点意思。  

“行,您尽管看。”摊贩蹲在摊位后面,双手揣在袖口里,点点头,天冷,一点拿出手来的意思都没有。  

在摊贩首肯后,唐植桐才将东西拿起来,仔细看了起来,黑不溜秋,其貌不扬,但入手挺沉。  

放在鼻尖闻闻,有股淡淡的香味,能跟檀木对上号。  

“嘿,同志,您眼光真好,这是开了门的物件,传承有序,是从梅老板的戏班里传出来的。”摊贩看唐植桐上心,话也就多了起来。  

“哦?干嘛用的?长得挺奇怪的。”材质对,但模样怪,唐植桐顺口问了一句。  

摊贩脸上的笑容一滞,感情您不认识?但还是给唐植桐讲解道:“这叫檀板,也叫牙子或者梆板,是戏班子里打鼓用的。”  

“哦,您这么一说,涨见识了。您出个价。”唐植桐看了一下尺寸,将近三十公分长,七八公分宽,虽然中间厚了点,而且中间有孔,但可以后期打磨、规避掉,不影响做梳子。  

“来,咱拉个手?”摊贩看唐植桐想要,这才把手从袖子里掏了出来。  

“抱歉,我不会。您直说就行,这周围也没旁人。”琉璃厂街上人不多,这个摊位背光,人更少。  

“既然您诚心要,给两块钱得了。”摊贩故作大方,将手一挥,报了个价。  

“高了。”唐植桐说着,将鼓板又放了回去。  

“那爷们您出个价,我品品。”摊贩也不着急,只要顾客不走,就还有戏。  

“我算算。”唐植桐低头找个小石子,在地上划拉了起来。  

长宽高相乘就是体积,取长宽高的最大值,三块鼓板加一块,体积0.0036立方米。  

唐植桐不知道这玩意原来卖多少钱,但不妨碍他在年初打家具的时候知道檀木的价格,单价乘以体积,就是红木的原料钱。  

“上好的红檀,一方一百五,做这么三块,五毛四。”唐植桐算完,扔下小石子,扑拉扑拉手,报价道。  

“哎吆爷们,这个价太低了,您还没加手工费呢,对吧?您去文化用品公司扫听扫听,一根檀木的鼓板最低也得一块钱。这个价不行,不行。”对于唐植桐的报价,摊贩连连摇头。  

“嘿,真正的大料、好料,没人会拿来做小物件,这几个都是用边角料做的。我说一方一百五那都是上好的红木。何况,你这是个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