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无缺人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陆行舟缓缓睁开了双眼。  

光芒暗淡的半块昊天镜在他眼前悬浮,镜面上流淌着血色流光,似是有一个无形的意志在疯狂大吼。  

“昊天。”  

陆行舟神色有些复杂,对于这面在前期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镜子,他其实一直都是心怀感恩的。而很多时候比起其他事物,他也更相信这面镜子。不过现在看来,这面镜子显然也是不怀好意。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既然帮助自己,有所图谋也是理所当然的。  

各凭本事罢了。  

“可惜,看样子您好像失败了。”  

“失败?”  

陆行舟话音刚落,昊天镜就陡然停下了动作,片刻过后,才有一道宏大的声音落入他的耳畔:“不,我没有失败。我说过,你和主人是一体两面的存在,诸圣或许想利用你,但主人永远不会。”  

昊天镜的声音愈发深沉:“你以为主人是想夺舍你么?错了,主人只是想让你知道所谓量劫的真相。”  

“昊天不是一个人,祂只是代号。”  

“我的主人是昊天。”  

“你也可以。”  

“但可惜,如今时机已逝。”  

“.....回去吧,回太古遗界,回瑶池,那里有你想知道的真相,如果你不想落得和主人一个下场的话。”  

“轰隆!”  

昊天镜言罢,  

便彻底散去了全部灵性,仿佛力竭了一般,直接从空中坠落,落在了陆行舟的手上。现在的它除非陆行舟允许,否则已经没有办法再藏进陆行舟体内了,盖因其不容外物,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呼.....”  

陆行舟起身,一口真炁从肺部吐出,却是不染半点红尘,仅这一口气,便能化作充塞一方界空的灵气。  

无论是天仙道还是地仙法,  

所有修至仙人或阴神境界的修士,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  

圆满无漏。  

这个特征的根本,在于到了这个层次后,修士能够完美掌控自身修为,由内向外,封锁体内的寿元流逝,从而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所以天仙道的真仙和地仙法的阴神,都不会因岁月而衰老。  

但眼下,  

随着境界的提升,陆行舟的根基却和前两者背道而驰了,不再是由内向外,而是变成了由外及内。  

外劫难近其身。  

如果说无漏是锁住体内修为,不因与天地交感而流失的话,那陆行舟就是让自身处于不增不减的状态。  

简而言之:无缺。  

“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任尔三灾九劫,也无法令我修为躯壳有半点缺失,这才是无缺。”  

陆行舟深深吸气,  

然而在感悟自身状态的同时,他心中却也生出了新的念头:若是昔日的天庭之主,昊天也达到了自己现在这个境界的话,那他还真不一定死了!甚至就算祂死了,祂的身体也绝对保留了下来。  

无缺人仙。  

这并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某种近乎概念的东西,起码陆行舟可以肯定,现在阳神已经杀不了他了。  

而如果他能在这个境界继续前行,  

久而久之,  

他甚至有可能达到昔年天庭巅峰时期,昊天的层次:哪怕是作为圣人化身的如来佛祖出手也无可奈何!  

“轰隆!”  

心念一动,陆行舟便从思虑中走出,昊天镜被他收入了百宝囊中。而在他的身后,七宝妙树竟是重现生机,一条条枝干延展向浩瀚虚空。而每一条枝干,都连接着万象宝筏内容纳的一处界空。  

只见枝干上绿叶摇晃,哗啦啦作响,陆行舟居于树下,自有一股清净自然的意境,看上去超凡脱俗。  

而就在这时“恭喜道友功成昊天。”  

伴随着一声高呼,就见大殿门口,竟有一位手提衠钢斧的樵夫大步走来,脸上还带着由衷欣喜的笑容。  

“非是昊天。”  

陆行舟摇了摇头:“证道之上,我称之为无缺。”  

“无缺....”  

樵夫闻言一愣,随后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好!好一个无缺!合该有如此称呼。反而是我着想了,道友能有如今的成就,果然不仅是诸圣布局的缘故,只是道友,这无缺之境亦是有利有弊。”  

樵夫双眼灼灼,在他的眼中,陆行舟此刻的状态堪称闻所未闻,不仅仅是外表,更在于其根本道基。  

何为无缺?  

纵使天塌地陷,也无法令其有丝毫改变,无法缺失固然是它的优点,但无法变通同时也是它的缺点。  

至少在樵夫看来,  

此时的陆行舟,过去未来都已是恒定如一,原本应该变化出无数支线的未来,此刻却因为其无缺的特性,被强制收束,固定在了一条线上。而偏偏这条未来之线,却被重重迷雾给遮掩了起来。  

“道友成就无缺之境,虽然眼下风光,但未来已是注定。无论如何挣扎,最后也只会迎来一个结局。”  

“无妨。”  

陆行舟摆了摆手,樵夫能看出来的事情,如今的他身具法眼,如何能看不到?这恐怕也是昊天镜告诫他的事情,但事到如今他已经突破,而无缺特性让他根本不可能自废修为,他也无意如此。  

“船到桥头自然直,况且我并无后路,只能向前。”  

“道友心性通达。”  

樵夫赞了一声,随后却是主动作稽行礼道:“道友如今功成无缺,修为当世少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