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道友请留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清源和清寰此刻已经彻底不要面皮了。  

开玩笑。  

命都要没了,还要个屁的面子,两人当初千辛万苦才成就阳神,哪里肯让这一身通天修为付诸东流。  

所以两人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朝着天下道统之中,底蕴最为深厚的正一道飞驰而去,而这一幕自然也被正一道天尊,张桐柏看在眼里,这位的年岁可不小,甚至可以追溯到正一道称霸的年代。  

这样一只老狐狸,如何看不出清源清寰祸水东引的目标,所以其压根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大手一挥。  

紧接着,  

只见一道流光腾空而起,最后化出一尊玉壶的模样,这便是正一道三件至宝的另一间,名为乾坤壶,内蕴大千,关键时刻可以将整个正一道总坛全部收纳起来,算是一件避劫消灾用的至宝。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正一道的诸多先人还是非常精明的,同时也深知世上没有不败的道统这个道理。  

没有人能永远立于巅峰。  

时过境迁,  

总有败落之时。  

所以在正一道坐拥正统的近万年内,正一道并没有为了维系自身的位置,而打造各种威能宏大的至宝,不如说正好相反,他们在这近万年内打造的至宝,观心镜和乾坤壶,都不是用于斗战的。  

观心镜能帮正一道提前判断局势,从而做出正确决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正统对修行的辅助作用。  

乾坤壶也不俗。  

关键时刻,一旦大势已去,正一道的天尊立刻就能带着所有人跑路,这样至少能保住道统的有生力量。  

两两相加,  

这才让正一道成为了天下道门中底蕴最深的势力,即便是昔日退下皇庭正统的时候,天下道门群起而攻之,正一道也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与其同时代的道门,如今却早已是十不存一了。  

“溜!”  

此刻也是如此,正一道天尊心念一动,收起乾坤壶,便纵起一道清光就要远走高飞,摆脱清源清寰。  

“道友请留步!”  

让正一道天尊气急败坏的是,清源清寰此刻宛若附骨之疽,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居然稳稳地跟在了他身后,而更恐怖的是,随着时间流逝,他发现那道惊世剑气,竟然逐渐开始锁定自己了!  

这尼玛再纠缠下去,  

迟早要完!  

与此同时,清源的声音也悠悠传来:“道友不要再挣扎了,这些域外修士心怀不轨,此刻我等再不合力对敌,难道要等着被他们各个击破么?道友还请暂且停步,你我携手,当可逆转局势!”  

携手抗敌?  

我呸!  

正一道天尊嘴巴一咧,强忍着没有骂出声,暂且停步?他敢肯定,如果自己这么做,清源清寰绝对会二话不说,直接就弯道超车,把他给甩在身后。到时候距离那剑气更近的人可就是自己了!  

死道友不死贫道,大家都清楚,自己不需要跑得比那剑气快,只要跑得比别人快,让他们当炮灰就.....  

......嗯?  

正一道天尊心中一动,旋即驾驭清光,陡然调了个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着中州以南飞掠而去。  

而清源清寰见状也是紧随其后。  

毕竟众所周知,中州以南,乃是太平道总坛所在,大家此时心照不宣,接近太平道总坛的同时也大声道:  

“道友请留步!”  

“草!”  

但另一边,本来还幸灾乐祸看着这一切的太平道天尊却是直接骂出了声,太平道讲究入世修行,即便没有乱世,也会选择派遣弟子入世救灾解难,所以红尘气最重,骂起人来可谓是毫不含糊。  

“万寿道,正一道。”  

“厚颜无耻。”  

“俱是老贼!”  

骂完之后,太平道天尊也不敢逗留,赶忙放出自身气机,以飞快的速度离开了总坛。放出气机是为了让清源等人感应到,离开总坛,则是因为太平道可没有乾坤壶那等至宝,受不住剑气之威。  

为了自家道统的存续,太平道天尊也只能是选择让自己做诱饵,主动离开了,至于据守一地负隅顽抗....  

....开玩笑。  

万寿道背倚皇庭,依靠悬宫天阙都没抗住,他可不觉得自家的总坛可以。  

走为上策!  

然而在逃跑的同时,太平道天尊回头一看,发现正一道天尊,清源,还有清寰,三人仍旧是穷追不舍,死咬不放,顿时气得三尸神暴跳,只觉得有一股邪火涌上心头,恨不得回身手刃了他们。  

大家都是此界修持最高的天尊,却还学不会自己做得孽自己承担,对这种行为,太平道天尊深为不齿!  

片刻后中州以北,全真道总坛,只见四道清光一前一中两后,驾驭漫天灵潮飞掠而至,最后齐齐传音出言:  

“道友请留步!”  

“留尼玛个头!”  

头戴儒冠,身着道袍,手持佛珠,气质浑然天成的全真道天尊当场破防,当世天尊他就是最后一个,没有替罪羊能找,再加上其亲眼看着那道剑光一路追杀下来,没有丝毫衰弱,早已放弃了继续逃跑的念头。  

只是见太平道天尊,正一道天尊,乃至清源和清寰,完全没有丝毫顾虑,直接就冲进了全真道总坛内,  

全真道天尊的表情还是和吃了死苍蝇一样,  

难看到了极点。  

因此其讽刺起来也是毫不留情:“四位道友,跑够了吧?还跑?不知道还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