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唐靖人司(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周虞郑重接过龙女帛书,忽然道:“那洞庭龙君,乃司云雨之龙神,居于洞庭深波之中,我肉身凡胎,怎能拜见呢?”  

龙女道:“洞庭湖南岸,有一座龙门亭,龙门亭旁边种着一株千年大橘树,公子到了那里,解下腰带,以带裹剑,击大橘树三下,便是扣响龙府之门,妾之家人必然出来迎接公子!”  

“原来如此!”  

周虞恍然,抱拳说道,“娘子放心,我必为娘子带到!”  

龙女跪地哭泣说道:“公子珍重,妾就在这里,等候公子佳音!”  

周虞不复多言,转身便去。  

翻过这座小山,不多一会,就见到一匹马在悠闲食草,周虞一眼认出,正是那柳毅公子的马,但是柳毅却已不见踪影。  

“妖孽精怪,啧啧!怪不得这次的任务,叫做‘屠龙’!”  

周虞翻身上马。  

他打马疾驰,一夜之间,便到了一座城。  

此城不大,名叫“武陵”。  

“是个好地方。”  

周虞赞道。  

古武陵县,大约就是后世的湘省常德一代,关于武陵还有一则比柳毅传书更加著名的典故。  

晋代大文豪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桃花源记中,开篇即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因此一般认为陶渊明所说的人间乐土“桃花源”,大抵也就在这附近,只不过千百年来从没人见过。  

抵达武陵,距离洞庭湖便不远了。  

此刻薄雾蒙蒙,晨光熹微,武陵城门才开,进出行人三三两两。  

周虞正准备打马入城,忽然从城门洞下冲出来几个身影,仓皇逃窜,其后则是一群骑士,纵马狂追!  

那骑士为首者,赫然是一名道人,容貌奇古,高冠袍服,面容清矍,约莫四五十岁上下,须髯飘飘,如果不是骑着马,而是御剑腾空,那必定更像一名仙家高士。  

道人在马上陡发一声炸雷般的怒喝,将手一招,祭出一张尺许长的黄纸大符,符箓上是丹砂和血而书的玄奥符文。  

这符往空飞起,就猛地一震,化为一只一丈多长的大鹰,飞扑凶猛,追到那仓皇逃窜的几人,落下来把利爪狠狠一摄,便摄住一人!  

大力猛撕!  

光天化日,城门之外,众目睽睽,  

道人行凶,化符为鹰,  

一抓之下,便将一个大好活人,活生生撕裂成为两半!  

残躯血腥,脏器鲜血涂了一地,浸透尘土,染上秋草。  

其余逃窜的五人顿时停住,知道再逃也是徒劳,不如奋力一搏。  

他们调转过头,纷纷拔出兵刃,歇斯底里地大吼:“青冥在上!”  

反身攻击!  

一人持一口奇长巨刀,迎着一名纵马冲杀而来的骑士,刀锋一闪,寒芒披靡,马上骑士长枪摧折,胯下战马不及悲鸣就被斩首!  

刀锋翻转,掠过骑士,竟将他在马上连人带甲活劈成两半!  

“鬼物狗胆!”  

马上道人暴怒,张口吐出一大口精血,飞落在纸符所化的大鹰身上,那鹰便全身化作一片血羽,凶气滔天,再度扑杀。  

正当此刻,道人突地转头,看向不远处驻马旁观的周虞,凛然喝道:“兀那修行人,我乃大唐靖人司江南道武陵司佐牛凳,还不快与我一同诛杀鬼物,靖平人间!”  

周虞心头悚然一惊。  

靖人司?  

武陵司佐?  

而且,此人看得出他是修行人?  

“怎还不行动?普天之下,修仙之士,莫不受我靖人司管辖,遇冥鬼妖祟,必当除杀!你莫不是投效他们的人奸?  

吃本司佐一剑!”  

这名牛司佐竟是个爆碳性子,周虞稍微迟疑,他就暴怒,干脆将周虞打为“人奸”,有杀错不放过,张口就吐出一点光丸,是一颗白生生的剑丸。  

剑丸一跳,炸出剑气六道,其中五道袭向五名“鬼物”,另外一道破空尖啸,刺向周虞!  

周虞胯下马儿受惊,人立而起!  

他在马上,极其无奈,只得伸出手来,劈空一抓,摄住刺来的剑气。  

“牛司佐好凶的官威!我辈修行人,身在方外,但也心存黎庶,未尝没有除鬼祟安良民之意愿。你这般急躁,突然袭杀,也算得上道门修仙之士?  

这好吗?不好。真是毫无仙德!  

我就替你除杀鬼物,再给你一个教训,好叫你好自为之。”  

周虞淡淡一笑,便捏碎袭来剑气,又将照胆剑放出,嗖嗖惊啸,横空穿杀,一个呼息光景,便绕行了十来丈的一圈,将那余下五名“鬼物”悉数枭首。  

牛司佐惊在马上,道袍被晨雾打湿了,他的眼眶也湿了,惊叹中翻身落马,便跪在地:“原来是上仙在此,牛凳狗眼无珠,求上仙降罪!”  

其余众骑士也连忙下马,跪了一地。  

周虞收了照胆剑,说道:“起来吧。我问你,朗朗乾坤,大城之中,为何竟有鬼物?”  

牛司佐忙道:“青冥教为祸,近来传到我武陵城中,司正大人好不容易布局擒杀,但到底还是有漏网之鱼,逃窜出来。  

因司正大人受创垂危,所以是属下来追杀这些漏网鬼物。幸好有上仙路过,以仙剑斩杀之,否则今日难免要有鬼物逃窜成功,届时属下罪莫大焉。”  

周虞道:“我非靖人司中人,你不必自称属下。”  

牛司佐道:“不敢!上仙既在,在下区区武陵司佐,当然就是上仙之属下,愿听上仙吩咐!”  

周虞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