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风水宝地(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外围是一圈圈驻扎的宋军,内圈是指挥系统和伤兵救治帐幕。  

炊烟在升起。  

袅袅的炊烟之中,有两杆帅旗高高飘扬,一个“杨”字、一个“刘”字。  

战局的转折之快,就连杨沅和刘锜也没有想到。  

杨沅的原计划,是翻山之后就地扎营,迅速探查刘锜部的下落。  

他们携带了将近十天的口粮,驮运物资的獒犬和矮脚马,也是他们的预备口粮。  

他有信心在粮食耗尽之前,找到刘锜部的下落。  

到那时,他的骑兵增援部队应该也已抵达会州。  

然后他就一步一个脚印,从柔狼山脉一侧沿着高耸的群山,向会州方向进发。  

而会州方向增援而去的兵马,则在高敢等将领率领下,向他的方向接应。  

两军对凿,再加上火器之利,他有把握将刘锜部救出去。  

至于刘锜…  

两个半时辰以前,他还想着流尽最后一滴血,马革裹尸呢。  

所以,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战役大转折,两位主帅和已陆续汇聚于此的将领们,在一片懵逼当中,努力让自己接受了这种巨变。  

然后,依据不断送来的战场消息,和此前就已知道的整个战场局势,迅速做出应对。  

所谓应对,不外乎三点:  

自己这支军队接下来如何行止、如何扩大战果、如何与其他军团迅速联系,并制定新的战略战术。  

有关外界局势,刘锜还是从杨沅口中得知的。  

弄清了整个西夏大局势之后,再加上各部将领陆续报上来的战绩和战损,他们的战略开始成形,并不断完善…  

临安方面接到了吴拱的战报。  

由于老帅吴璘病逝于军中,监军赵婒先是冒进,继而抢功,接着就吓破了胆,一路溃逃,损兵折将,退守西宁州。  

宋军西路作战部队所取得的战绩几乎损失殆尽。  

然后,赵婒自辩的奏章也到了。  

在他口中,事儿还是那么个事儿,毕竟是不争的事实。  

但他把责任全都推到了吴家军将领们身上。  

一支笔只要运用巧妙,哪怕说的全是实话,也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到底是吴家军将领的责任,还是赵婒的责任,朝中莫衷一是。  

赵婒是文官,是翰林学士,又是官家潜邸时的侍读伴当,所以站在赵婒一边,指责吴家军无能是占了上风的。  

不过,打嘴炮的不包括六部九卿、执政宰相这一层次的高官。  

他们没功夫计较西线惨败究竟是谁的责任,现在的关键是,西线惨败,退守兰州门户,刘锜孤军被抛于凌度山、柔狼山一带,这支被群狼围殴中的大军怎么办?  

一旦这支孤军被灭,群狼转而集火于兰州防线,是不是还能防得住?  

预备队就是杨沅的兵马。  

从陕西抽调兵马,只留下倚坚固守要塞的兵力,其余转战西夏,或可稳住战局。  

但是由于山脉纵横,行军路线就那么一条,以再快的转移速度,只怕也…  

尤其是刘锜部没有冬衣、没有军粮,还在重重包围之下。  

反复推演的结果,是令人绝望的。  

哪怕是那些老将军们,再三推演的结果也只有一个:  

刘锜部将被团灭,兰州防线将迎来猛烈攻击,现在应该立即在临洮构筑第二防线。  

杨沅部火速向兰州移动,如果来得及,就和吴拱部合兵,固守兰州防线。  

如果来不及,就接应吴拱残部,退守临洮。  

如果是那样,筹谋五年多的西夏之战,将就此破灭。  

聊可告慰的是,天水和宝鸡在手,打开陕西的门户锁钥倒是拿到手了。  

可是,五年多的准备,十余万大军的覆灭,只换来一把钥匙…  

原本连战连捷的乐观风向,在朝廷中一扫而空。  

朝野上下全都知道,西征计划已经破产,损耗了大量国力的对夏之战,以失败告终了。  

这时候,杨沅的军书又以金牌急脚递传到了临安。  

这是杨沅出兵之前传报于朝廷的。  

杨沅告诉朝廷,他兵分两路,赴援西夏去了。  

一路以骑兵为主,驰援兰州,增兵会州。  

一路,以步兵为主,翻越六盘山、麦积山等一座座大山和高原、谷地,取直线增援刘锜。  

完蛋了!  

杨沅的冒进,只怕会把他的精锐步兵,全部葬送在大雪山上。  

杨存中等老将们花白的胡子都要愁的全白了。  

他们最终向皇帝递上了建议:  

朝廷尽快拨款,在川峡四路开始募兵。  

做好让吴挺回利州的准备。  

控扼陕西门户的宋军随时准备收缩汉中。  

而杨沅这边,已经迅速同移师兰州的吴拱取得了联系,并且命令增援的杨沅部骑兵队伍抵达预定州城后,立即赶来凌度山下,和他的步兵主力汇合。  

于此同时,刘锜部在获得大量给养之后,也开始整顿残兵,重新编制。  

两军至此,目前的总兵力约七万余。  

缴获的大批西夏战马,也被刘、杨两军瓜分一空。  

杨沅和刘锜、吴拱两位帅臣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彼此间不存在节制或上下从属的关系。  

因此有什么战略意图,只能商量着来。  

好在刘锜老将军就在身边,杨沅随时可以和他进行沟通,倒是吴拱那边,需要军马快驿不停往返,沟通起来比较吃力。  

尤其是吴拱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