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杨沅的大炮,仍无用武之地(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散关屹立在大散岭上,山势险峻,层峦叠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可是宝鸡守将唐括乌野却不能不计牺牲地予以强攻。  

因为大散关是川陕咽喉的要害之地,兵家所必争。  

金国要想从陕西南下,对汉中造成进逼之势,从而威胁吴家军从西夏撤军,那就必须得先打下这个重要关隘。  

“呵呵,不自量力!”  

时寒站在大散关城楼之上,俯瞰着关下蚁聚一般的金兵,神色轻蔑。  

今天的风很大,扯得他猩红的披风飞扬在空中,猎猎作响。  

副都统制郭棣很想问他一句,风这么大,都快把你扯飞了,你就非得系个披风装逼吗?  

你不嫌勒脖子吗?  

时寒现在是利州中路御前诸军的同统制,杨沅不在时,他就可以暂摄杨沅之权。  

而从利州东路调过来的郭浩之子郭棣,现在是利州中路御前诸军的副都统制,比时寒低半级。  

所以,两个人多少是存在着一些竞争关系的。  

金军的投石车正呼啸着把一块块巨石抛射上来,砸中之处,发出渗人的巨响,碎屑激射。  

不过时寒傲立城头,并不畏惧。  

就像有些老兵走在战场上,听到炮弹的呼啸声,他就能准确判断炮弹的落点远近,从而提前做出躲避或无需躲避的动作一样。  

抛石更容易计算落点,像时寒这样战阵经验丰富的老将,只需看一眼,他就知道自己需不需要躲避了。  

抛石的主要作用也不是为了杀伤兵士,而是对城池造成破坏。  

不过,大散关坚固异常,想靠抛石把它砸毁,显然是不太容易的。  

城头上,沉重的床子弩也在不慌不忙地进行着反击。  

那长矛一般巨大的箭矢,作用同样不是杀伤金兵,而是寻找金军阵地中的攻城车、抛石机等等,对这些大而笨重、不易移动的攻城器械进行破坏。  

掌书记陆游站在一旁,欣然道:“抚帅已成功拿下天水,整顿数日,便挥军东向。  

到时候,就该是咱们出大散关,主动攻击的时候了。”  

郭棣微笑着点点头:“唐括乌野退兵之时,就是抚帅抵达之日,我们已经等的太久了。”  

唐括乌野就是宝鸡兵马都总管,大散关上竖着杨沅的帅旗,他一直以为杨沅就在大散关上。  

绕道攻取秦州,从道理上是一种可能,但实际上很难实现,唐括乌野从未想过杨沅会舍近求远,攻打天水。  

原因是,那条道西高而东低,天水那边的守将在山中险隘是有驻军的。  

只要发现宋军踪迹,就能轻易扼守要塞。  

而宋军被阻于狭窄的山谷间,后方道路又比较漫长,辎重粮草运输困难,那就极易闹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再者,大散关在宋军手里,所以现在进可攻、退可,掌握了主动的是宋军。  

杨沅有什么道理不从大散关兵进关中,而是绕道天水呢?  

现在大散关守军战也不战,退也不退,显然是和两淮战场上的宋军一样,在采取守势。  

他们只要保证正在西夏作战的宋军不被金军自后牵制就行了。  

因此,唐括乌野只能不计牺牲,主动向宋军发起进攻。  

他要夺取大散岭,掌握主动之权。  

大散岭上,除了坚固的大散关,在其外围还增设了不少防御工事,使得自下仰攻更加困难。  

时寒利用层层堡垒险要,不断消耗着金军的兵力和士气。  

这种险要之地,几千人就能挡住几万人的猛攻。  

所以,时寒还有闲功夫搞个轮战。  

各部兵马守个一天两天便会撤下,换上一支兵马继续守卫大散岭。  

让许多久未见血的官兵,熟悉熟悉这残忍的杀戮战场。  

两个国,两员将,两种决定。  

呈现出来的,就是大散岭上,人如蚁聚,刀光剑影,喊杀连天。  

一具具尸体,用他们的鲜血,浇灌着这片大地。  

杨沅的大军,从天水一路东来,浩浩荡荡。  

驮了大炮的结实大车,每辆由六头秦川大叫驴拉着,炮车行过,尘土飞扬。  

行营护军提举杨万里卫戍中军,一路行来,不禁诗兴大发,时不时还有几篇佳作问世。  

这一回,他的诗多是军旅诗,气势磅薄,可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也不是“映日荷花别样红”了,听起来别具豪迈之气。  

不过,杨沅还没顾得上看他的诗稿,大抵要等大战结束,川中那边的印书坊把这些军旅诗集刊印刷之后,他才有功夫一观了。  

到时候,他会发现,其中有不少诗句,是直接提到他的。  

就算后世有些不喜历史的人,也会通过类似“哥舒夜带刀”一类的颂歌,知道历史上曾有他这么一位赫赫威名的大人物。  

此时此刻,杨沅一路行军,考虑的却是陕西谋略的细微调整。  

整个战略,是他和麾下二十多位战将,十余位参谋人员在大散关时就商量决定好了的。  

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推敲的再仔细、再完备的策略,也要依据战场形势,随时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  

周程和慕容千羽两员战将是懂战术的,趁着行军途中休憩之机,便和他讨论起了行动细节。  

而杨寿、许成、甘泉之流,是纯粹的武将,他们可以是打出去的狠狠的拳头,可以是劈出去的锋利的刀,却干不了动脑的活。  

“抚帅,最轻松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