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总动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动员率高的离谱。  

但是当一个国家稳定发展到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永远不可能再重现那时的盛况了。  

除非,让整个国家倒退到那种相对原始的社会发展状态。  

所以杨沅虽然在扩充军队,各个衙门也在扩充人员,但杨沅也提前就做好了再度人员冗滥的防范措施。  

不事生产的官吏、军队、役夫等人员的总量,被他严格控制在了川中总人口的百分之五以内。  

如果再有超过,百姓的社会负担就会加剧。  

一个国家,如果这些不事生产的人口超过百分之十,在这个时代,便很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破产或崩溃。  

川中在如此准备着,夔州路、成都府路、利州东中西三路,自然也在进行战争总动员。  

当然,为了防止抽血的急促,对川峡四路的经济造成重大损害,整个动员过程是有序而缓慢的,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基本完成。  

得益于杨沅超越时代的见识,和他的内记室的强大,潼川路在这场战争总动员中,做的是最好的。  

杨沅也不藏私,所有行之有效的手段,他都会及时传告夔州路和成都府路,还有利州西路和利州东路。  

至于利州中路,如今本来就由杨沅管辖。  

当然,那些地方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不能照搬潼川路的经验。  

而且,同样身为一方封疆大吏,人家未必愿意接受杨沅给予的这些政策经验。  

杨沅对此也不强求。  

好在,坐镇夔州的刘锜、坐镇成都的乔贞,和杨沅的关系都不错。  

而且他们也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至于利州东路的温家,原本有郭家的牵制,就没成太大气候,现在有杨沅控制的利中,刘锜控制的夔州挟制着,就更没有狂妄的本钱了。  

只有把利州西路经营的铁板一块,俨然成为一姓私地的吴家,目前是杨沅完全影响不了的。  

利州西路,兴州府(略阳)。  

利州西路的地盘,包括了陕西留坝、略阳、凤县等县,甘肃岷县、礼县、两当等县,还有四川青川、平武等县。  

吴家等于是陕西、甘肃、四川各占了一部分。  

所以它等于是同时和吐蕃、西夏还有金国接壤的存在。  

这也是杨沅自始至终没动过它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杨沅没动它,也是因为吴家虽然势大,虽然有点军阀作风,但是确实没有造反、自立的野心。  

至少现在没有。  

因此杨沅对它采取了不一样的策略。  

只要把其他地方全部控制起来,吴家前面对着吐蕃、西夏和金国,后面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和利州中路。  

吴家就掀不起什么风浪,除非它想玉石俱焚。  

但,朝廷只是希望它听话一些,又不是要刨了它的根,它有什么理由玉石俱焚?  

孟卿国和用刑盘问中侥幸活下来,却已残疾的十六个西军老兵,一共十七人,被送回了兴州。  

与他们一起送回来的,还有厚厚一摞完整的供词。  

吴璘老帅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一下子仿佛就苍老了十岁。  

这一夜,吴太尉的帅堂里,灯火久久不熄。  

侍候在堂下的马弁不放心,悄悄走到帅堂门口向里探视过。  

宽阔空荡的帅堂上,只有老帅一人,孤零零地坐在上首。  

他身后那副白虎下山图,原本就像是他武魂的显现。  

可现在看着,却像是那头下山虎,正扑向老帅的后背,要把他一口吞下似的。  

叙州之乱,三蛮围困叙州城达三个月之久。  

四野乡村,被捣毁汉民村镇四十七处,被杀害、淫掳百姓五千余人,损失难以计数。  

杨沅为此出兵镇压,军费糜费甚巨。  

最后,叙州知州、三蛮的三大鬼头,一起挂上了叙州城门前的旗杆上。  

现在风吹日晒、鸟雀啄食之下,那四个人的人头,已经像魔法门英雄无敌三的骷髅戒指一般,成了叙州城的经典标志。  

如今,杨沅没把此事幕后操纵之人交给朝廷,也没有明示天下。  

但杨沅也没有将他们处死,送吴老太尉一个大人情。  

他把这些还活着的人,和这些人的供词,全都交给了吴璘。  

这个人究竟想干什么?  

似乎不言而喻了。  

午夜的时候,在节堂外昏昏欲睡的侍卫,听到了节堂里传出的一阵哈哈大笑声。  

笑声,似乎有些悲凉。  

一天之后,兴州爆发一桩大案。  

在利州西路一时风头无两的大豪商孟卿国,被吴太尉查出私通西夏、倒卖军事物资,满门抄斩。  

此案还涉及相关商贾七家,全部主犯斩首,家眷充没为官奴,家财充公。  

此案涉及西军军官共计十一人,全部斩首,家眷充为官奴。  

又三日,老帅最宠爱的小儿子,吴家十二少居所发生火灾,据说是孟卿国府上侥幸逃脱的一个忠仆纵火报复。  

那是白天,十二少所居府邸又在富人区。  

所以,许多官员豪绅带领家人赶去救火时,亲眼看到了被困在大火中的十二少。  

最终因为火势太大,无法靠近,救火没有任何效果。  

十二少被困在了烈火之中。  

大火之后,十二少被人从火场中扒拉出来时,已经变成了一截焦炭。  

骤失幼子、爱子,吴帅深受打击,缠绵病榻多日,方能挣扎起来视事。  

消息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