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少女情怀(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说到从杨,杨沅的唇角轻轻抽搐了几下。  

他明白金玉贞给孩子取这名字的原因,只是第一次看到来信中提到这个名字时,他真的有点绷不住。  

“等他再大一些,更是可以经常送过来,在这里读书、学习,得到的阅历和见识,一定差不了,这样他才更容易成才。  

到时候你以为了孩子成材,陪读在身边的名义,还怕你我不能长相厮守?”  

杨沅柔声道:“等孩子再懂事一些,不会说错话的时候,我们就把真相告诉他,我们不能一直瞒着,他越早知道越好。”  

“嗯,你道人家不乐意么?只是之前孩子太小,妾身不敢带他过于跋涉。”  

柔和微暗的灯光下,金玉贞媚眼如丝:“人家都三年不知肉味儿了,这一回呀,不吃个饱,才不舍得走。”  

说着,她的身子就蛇一般向下滑去。  

大理国,国相高贞寿离开大理城,巡弋地方去了。  

这是他默许杨连高发动政变的一个讯号。  

高氏世袭宰相职位,如果自己不想做皇帝的话,其实完全不必多此一举去支持别人篡位。  

更何况,为了确保这种世袭关系的稳定,高氏和段氏也是代代联姻,亲戚套亲戚。  

高贞寿之所以默许杨连高篡位,是有原因的。  

首先,高贞寿这个宰相,是篡位得来的。  

十多年前,大理国宰相是高贞寿的叔父高量成。  

高量成娶的是段氏的昭庆公主,和段氏关系比他更为密切。  

高贞寿是趁自己这位叔父平定乌蛮三十七部叛乱时,在大理城窃据了相位的。  

而且,之前的大理国皇帝段和誉,其皇后是高氏一族的女子,而高皇后没有儿子。  

所以,现在的大理国皇帝是侧妃所出,和高家的血脉关系就远了。  

被他夺了相位的叔叔和段氏关系更近,段氏现在的皇帝和高氏的血脉关系又比较远…  

因为这两个缘故,高贞寿觉得,杨家既然想要这个皇位,那也并无不可。  

等杨连高成为皇帝,把舒窈丫头嫁给他做皇后,多生几个孩子。  

到时候,皇帝是他一手扶持起来的,皇后是他亲侄女,将来的太子也有一半高家血脉,  

于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所以,高贞寿很痛快地离开了大理。  

为了避免重蹈叔父的覆辙,再被他人钻了空子,高贞寿留下对他忠心耿耿且勇武有余、智谋不足的族弟高正大掌管着大理禁军。  

杨连高在高贞寿离开大理城的当天,就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  

宋国那边,他不必再派人通知。  

只要大理国官兵突然得了失心疯一般,对属于大宋的乌蒙地区主动发起进攻,那就是他给杨沅的一个讯号。  

妹夫,表哥我谋国之战已经开始,速来!  

杨沅很忙。  

除非他是闲散王爷,亦或是冗官状态下只拿俸禄的闲官。  

做为一位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哪怕他有着这世间最强大的内记室,每日里依旧有数不清的事。  

好在前衙后宅住着方便,所以他每天出现在后宅的机会并不少。  

于是,早晨,金玉贞会突然变得喜欢早起,带着妹妹去看他练拳舞剑。  

午餐的时候,金玉贞会拉上王帅和妹妹,与杨沅共进午餐。  

晚上,王帅会和杨沅谈天说地,玉贞会和妹妹一起,在一旁煮茶陪坐。  

如是者三天之后,金玉贞在把孩子哄得午睡之后,拉着妹妹泰熙,说了一番悄悄话。  

“泰熙呀,你和杨抚帅接触也有好几天了,怎么样,愿意嫁给他吗?”  

金玉贞笑吟吟地询问妹妹的心意。  

泰熙听了心头顿时一阵厌恶,捎带着连姐姐都恨上了。  

你是真的想为妹妹找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吗?  

还是为了方便你有借口,以后继续和他亲近?  

你不要以为我不知道,我天天晚上盯着呢,一到夜里二更多,他就会悄悄溜进你的房间。  

呸!恶心!  

我的亲姐姐,怎么会是一个如此不知廉耻的女人。  

想到姐姐平时对她的好可能都是装的,泰熙心头就闷闷的,有点喘不上气来。  

她的胸膛不由自主地急剧起伏起来,双拳在袖中紧紧地握着。  

她一双似欲喷火的眼睛,紧紧盯着姐姐的双眼,一字一顿:  

“姐姐,我不喜欢他!我一点都不喜欢!”  

金玉贞不知道小妹为什么会这么讨厌杨沅。  

不过,听了小妹的回答,她失望中却又有着一种忽然放松的感觉。  

想着杨沅对她说过的话,可以把高丽的生意做到川峡来,这回不是军用,而是民生。  

再过几年,就让从杨到剑州学堂来读书,之后书院、学宫,一条龙的培养,到那时她就能与爱郎长相厮守。  

有这份情在,杨沅对金家的扶持也会稳妥不变。  

所以,既然妹妹对杨郎全无感觉,那就罢了,不然的话…自己心中难免愧疚,以后还不知要如何与小妹说清楚。  

想到这里,金玉贞也释然了。  

她微笑地道:“干嘛气呼呼的,不喜欢就不喜欢嘛。”  

剑州山水,风土人情,与我高丽都大不相同。你正好四处走走看看,游玩一番。  

毕竟,等咱们回到高丽,你也该说个婆家了,以后为人妻,为人母,也就没了这样的机会。  

似这等豪门巨室,子女姻缘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